患者,男,37岁,主因“头晕,头痛,走路不稳4个月,失明失聪1个月”入院,确诊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
磁共振波谱(MRS) MRS可以半定量检测到活体组织器官的能量代谢,在显示组织的生化特征方面优于传统MRI。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N-乙酰天冬氨酸(NAA)下降,脂质、乳酸和胆碱峰增高,虽不具特异性,但对预后评估有一定意义。
18-氟-脱氧葡萄糖PET(FDG-PET) FDG-PET对脑部损伤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但对小病变的诊断不及MRI。对于MRI和CT未发现的脊髓和神经浸润,FDG-PET具有较高敏感性(80%),但对眼内浸润的敏感性较差(20%)。
立体定向活检及组织病理
立体定向活检是明确诊断最有效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检查前应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免干扰PCNSL组织病理诊断,降低检出率。PCNSL起源于B细胞,绝大多数为DLBCL,可表达B细胞表面标志物如CD19、CD20、CD79a。另外,多数肿瘤还表达MUM-1和BCL-6,但并不表达浆细胞标志物如CD38、CD138。 有研究还证实PCNSL细胞表面表达CD10。
PCNSL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MIB1染色指数为50%~70%,甚至超过90%。肿瘤细胞一般呈弥漫性生长,瘤细胞浸润周围正常脑组织,也可见在正常脑组织的小血管周围形成袖套,该征象为PCNSL所特有。瘤细胞周围常混有反应性炎症渗出物如CD4、CD8 T细胞、非瘤性B细胞、巨噬细胞、活化的小神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
脑脊液分析
由于PCNSL是一种高侵袭性肿瘤,鉴别脑脊液中的标志物成为尽快明确诊断的手段之一。
细胞病理分析 脑脊液细胞病理分析是诊断脑膜恶性肿瘤的金标准,80%的PCNSL有软脑膜受累,帕彭海姆(pappenheim)染色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需反复腰穿才可能获得诊断。因此,多数患者仍需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如检测B细胞表面标志物来辅助诊断。
流式细胞检测 流式细胞检测是目前诊断很多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该方法的优点还在于需要的样本细胞数较少,根据细胞大小、胞内颗粒复杂程度及表面抗原分析,能够区分淋巴瘤细胞和反应性淋巴细胞。
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对于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患者,与单纯应用细胞病理检查的方法相比,结合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后,脑脊液检出率增加50%。近期一项研究对30例PCNSL患者脑脊液进行检测,发现流式细胞法敏感性为23.3%,而细胞病理学方法为13.3%。
蛋白分析 包括抗凝血酶、可溶性CD27、免疫球蛋白轻链在内的脑脊液蛋白分析可辅助诊断PCNSL。
微小RNA(miRNA)miRNA是一类由20~22个寡核苷酸构成的非编码RNA,可在转录后水平抑制靶信使RNA(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达到调控基因表达的目的,在很多肿瘤包括白血病和淋巴瘤中都发现了miRNA的异常表达,在脑脊液中也发现了miRNA,但其稳定性比肿瘤细胞中的miRNA更高。
研究显示,与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神经性疾病相比,PCNSL患者脑脊液中miRNA 21/19B1/92A1显著增高,可作为鉴别诊断的方法之一。
PCNSL的治疗
由于PCNSL对化疗和放疗均敏感,因此患者接受治疗后有可能获得阶段性的完全缓解(CR),但与其他淋巴瘤相比,疗效仍不尽如人意。目前,针对PCNSL的疗效评估主要是基于回顾性研究、病例分析及无对照的Ⅱ期临床试验数据。
外科手术
手术摘除肿瘤并不能缓解神经症状,无益于预后。立体定向活检是确诊方法,术中行神经病理分析能够明确肿瘤性质。对于可能危及生命的颅内高压等情况,可在立体定向活检前使用激素。
放疗
上世纪90年代,单纯全脑放射治疗(WBRT)作为PCNSL的基本治疗,CR率达80%~90%,然而,即便照射剂量达60 Gy,几乎所有患者均会复发,中位总生存(OS)期为12~16个月, 5年生存率为10%~29%。随后,临床研究发现,全脑放疗后HD-MTX化疗可获得良好的反应并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放化疗结合治疗后患者CR率为69%~87%,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为24~40个月。因此,临床上广泛采用联合治疗的方法,然而长期随访发现,老年患者联合治疗后会出现严重的神经损害如痴呆和死亡。
一项包括551例患者的随机Ⅲ期研究表明,HD-MTX治疗后,无论是否给予WBRT,OS并无显著差异,但WBRT可将PFS期从11.9个月提高至18.3个月(P=0.13),提示对于控制病情具有重要作用。
化疗
化疗在PCNSL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血-脑脊液屏障(BBB),使得化疗的效果受到一定限制,根据能否通过BBB,可将药物分为三组:①几乎无法通过BBB,效果十分有限,如蒽环类、环磷酰胺;②具有中等能力通过BBB,大剂量使用后可以在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治疗浓度,如甲氨蝶呤(MTX)、阿糖胞苷(Ara-C);③使用常规浓度即可在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治疗浓度,如糖皮质激素和替莫唑胺。
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对PCNSL几乎无效,与单独使用HD-MTX相比,加用CHOP并不能改善预后。因此,目前多选择较易通过BBB的化疗药物联合治疗。化疗过程中要注意检测肝肾功能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浓度。
HD-MTX是PCNSL治疗的主要手段,既往有3项临床研究探讨了不同剂量MTX的疗效:WBRT前给予MTX(1 g/m2)治疗后3年OS率为45%~50%;WBRT前每2~3周给予MTX(3.5 g/m2)治疗后3年OS率为32%~47%;WBRT前每2周给予MTX(8 g/m2)治疗后3年OS率为33%~35%。值得注意的是,使用8 g/m2 的患者中,45%由于肌酐清除功能受损须减少剂量,而3.5g/m2 MTX组几乎没有患者需要减少剂量。因此,权衡用药安全性及疗效,3.5 g/m2是最好的选择。
大剂量Ara-C联合MTX使用可以增加疗效,改善预后。近期发表的一项随机试验纳入79例确诊PCNSL的患者,给予单独HD-MTX(3.5 g/m2)或联合大剂量Ara-C治疗,随后均给予WBRT,CR率分别为18%和46%(P=0.006),3年OS率分别为32%和46%(P=0.07)。
利妥昔单抗是治疗B细胞肿瘤的重要靶向药物,但作为一种大分子蛋白,很难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德国一项入组1222例DLBCL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能够抑制DLBCL的中枢浸润,但在法国一项包括399例患者的研究中并没有获得一致的结论。有研究显示,利妥昔单抗与HD-MTX联合治疗PCNSL的CR率达78%,2年OS率为67%。利妥昔单抗在PCNSL中的确切作用还有待商榷。
其他具有良好中枢神经系统渗透的糖皮质激素和烷化剂如替莫唑胺、塞替派、异环磷酰胺、亚硝基脲、丙卡巴肼已被纳入到PCNSL联合化疗方案中。
活检前应避免使用类固醇激素,只有当患者有脑疝可能立即威胁生命时才可使用。另外,还需要注意预防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而导致的免疫抑制。替莫唑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可通过BBB,能够诱导25%的复发/难治性PCNSL患者CR,且可以与HD-MTX联合应用于老年患者。异环磷酰胺可提高CR率,抑制肿瘤进展,但毒性较高,尤其不适用于老年患者。
塞替派可与HD-MTX、HD-Ara-C、去甲氧基柔红霉素及WBRT联合使用,Ⅱ期临床研究显示,中位PFS期为13个月,5年OS率为41%,但对10%的患者有致死毒性。丙卡巴肼联合HD-MTX及长春新碱后给予WBRT及HD-Ara-C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32%。双氯乙基亚硝脲(BCNU)可作为联合化疗的一部分或自体干细胞移植的预处理。
拓扑替康与替莫唑胺一样,均具有良好的中枢神经系统生物利用率,在复发/难治性PCNSL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前景,CR率为19%,1年OS率为39%。
PCNSL的预后
患者年龄和体能状态是影响PCNSL预后的重要因素, 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提示,与预后不良相关的5项因素包括:①年龄>60岁;②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2~4;③血清LDH浓度增高;④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⑤脑实质深部受累。也有研究认为,只有年龄和体能状态对预后判断有意义。
在形态学方面,血管增生提示预后不良,反应性血管周围T细胞浸润提示预后良好。分子标志研究发现,BCL-6的表达提示预后良好。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