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0日,第13届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年会(CGOG)线下会议精彩继续。本场大会以早期临床研究为主题,邀请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肿瘤新药研发公司的多位专家,和肿瘤早期临床研究前线的多位教授出席现场会议,同时大会开放线上直播,实时播送现场盛况,线上观看人次超10万。 大会伊始,大会主席沈琳教授致辞。首先沈琳教授代表主办方对来自全国各
2023年6月10日,第13届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年会(CGOG)线下会议精彩继续。本场大会以早期临床研究为主题,邀请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肿瘤新药研发公司的多位专家,和肿瘤早期临床研究前线的多位教授出席现场会议,同时大会开放线上直播,实时播送现场盛况,线上观看人次超10万。
大会伊始,大会主席沈琳教授致辞。首先沈琳教授代表主办方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同道表示感谢。本场早期临床研究分会场聚焦于肿瘤新药研发的目前形势和未来方向,对现存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全面的汇报与讨论。
随后话筒交给了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邱萌教授。邱教授首先感谢沈琳教授及团队的邀请,并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同道出席本次盛会。在邱教授的主持下,会议开始了第一环节的精彩报告。
第一位讲者是来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的宋媛媛教授。宋教授围绕新形势下抗肿瘤药物早期研发的临床审评考虑进行了汇报。结合近年双抗类药物和ADC药物的研发和获批情况,宋教授介绍了新药的临床审评考虑;通过列举一些典型的双抗和ADC药物的早期临床研究过程,宋教授提出要以患者为核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合理设计药物;进行整体化思考,加强基础研究,探索最佳的给药策略。
随后,百利天恒药业的董事长&CSO朱义博士以肿瘤免疫后时代新药研发热点为主题,针对ICI和ADC药物的耐药/进展问题,提出ICI+ADC联用开启了ICI治疗后时代的观点,详细梳理了目前ICI+ADC联用的临床研究项目。针对抗肿瘤新药的研发思路和未来趋势,朱义博士为大家介绍了抗肿瘤药物中的“核导弹”—ADC类新药,和“钢铁侠”—CART/CD3 engager类药物,目前研究数据提示未来可期。
最后进入讨论环节,参与本次讨论的嘉宾为清华大学医学院的陈晓媛教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的石燕教授、齐鲁制药的康晓燕博士、中国生物制药的王琳娜博士,和苏州创胜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的戚川博士。各位专家围绕抗肿瘤新药研发的方向和挑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提出抗肿瘤新药早期临床研究的顺利开展,不仅依赖于研发者、申请者、监管者的协调配合,还依赖于制度与法规的完善,以达到药企研发效率与临床实践可行性的平衡。
会议第二环节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龚继芳教授主持。在龚教授的主持下,会议开始了第二环节的精彩报告。
首先由来自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有限公司的殷晓璐博士以诊断和药物共同开发的策略及合作模式为主题进行了本次会议分享。殷博士依次介绍了诊断和药物共同开发的意义和挑战,策略及合作模式,以及伴随诊断开发的成功要素和挑战,并重点强调了高质量的标本在诊断和药物共同开发中的关键作用。
接下来,来自加科思药业的王印祥博士为大家介绍了针对难成药靶点的新药研发策略。对于过去十年抗肿瘤药研发的困境,王博士为大家讲解了针对肿瘤的三大信号通路上难成药靶点的布局:SHP2抑制剂、KRAS G12C 共价结合抑制剂、p53 Y220C小分子抑制剂。针对PD1抗体无效或耐药的抗肿瘤药研发布局:新一代免疫激动剂-抗体偶联物iADC、STING下游靶点。更新了大家对难成药靶点的认识。
讨论环节部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杨芬教授、思路迪白跃宗博士、上海联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吕承博士、齐鲁制药有限公司郑善松博士针对诊断和药物共同开发的模式和技术问题,以及精准用药导向的新药研发进行了充分讨论与展望。
会末,龚继芳教授对本场会议进行了简单总结:各位专家在本场会议中基于肿瘤早期临床研究目前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发表了精彩演讲,令人受益匪浅。沈琳教授再次致感谢辞,感谢各位专家同道远道而来,感谢演讲和讨论嘉宾为我们带来的学术饕餮盛宴!
原创: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 写稿人:蔡洁媛 审稿人:张淼
第13届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CGOG2023年会6月7日—11日
扫码观看会议精彩内容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