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正式启动。为迎接这一活动的到来,国家卫生健康委百姓健康电视频道、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围绕肿瘤防治话题联合采访了多位肿瘤学专家。本期采访专家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瘤科袁光文教授,采访主题为这一富贵病更偏爱哪些人,采访内容如下: 记者:请简单介绍子宫内膜癌目前的流行病学现状。 袁光文教授:包括卵巢癌、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中,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位于妇科
一年一度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正式启动。为迎接这一活动的到来,国家卫生健康委百姓健康电视频道、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围绕肿瘤防治话题联合采访了多位肿瘤学专家。本期采访专家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瘤科袁光文教授,采访主题为“ 这一富贵病更偏爱哪些人”,采访内容如下:
记者:请简单介绍子宫内膜癌目前的流行病学现状。
袁光文教授:包括卵巢癌、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中,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位于妇科三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位,也就是说子宫内膜癌的预后相对较好。
一些欧美国家的宫颈癌发病率最低,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最高,这和他们的经济水平较高、饮食习惯导致热量摄取过高有关。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也在逐渐提高,特别在一些大城市中,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已经逐渐超过了卵巢癌和子宫颈癌的发病率。
记者:子宫内膜癌有哪些早期信号?
袁光文教授:阴道异常出血,表现在经量较之前明显增多,或者绝经后再度出血;
白带明显增多,或出现水样白带;
疼痛,但症状相对不常见,由于宫颈管的粘连闭锁或者子宫内膜病变产生出血堵塞造成宫腔积液,长时间累计会出现下腹隐痛或剧烈疼痛。当然如果肿瘤到了较晚期,侵犯了周围神经组织也会造成疼痛。
实际上很多人做不到“不舒服就去看医生”,偶尔出一点血,过两天症状消失就以为没事了,实际上或许等到再出血就已经严重耽误了病情,为时已晚。
袁光文教授:经阴道的超声检查,很可能能够发现子宫内膜病变,确诊子宫内膜病变后,需要结合核磁检查结果进一步确认,因为核磁的分辨率更高。
影像学的检查发现异常后,需要做子宫内膜活检和病理检查,其中活检包括分段诊刮以及宫腔镜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还要强调一点,出现症状后定期体检很重要,有利于实现早期诊断,更利于预后,包括早期子宫内膜癌在内的一部分癌前病变,及时治疗绝大部分可以治愈。
记者:导致子宫内膜癌发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袁光文教授: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三联症包括肥胖、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高血压,也就是说过度肥胖、患有高血压或高血糖的人群,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会比健康人群高出2~3倍。 子宫内膜癌是一个富贵病,能够做到管住嘴迈开腿,不仅能够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还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一举多得。
子宫内膜癌属于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其发生和发展与长期雌激素的作用有着密切联系。受内分泌失调的影响,比如一些患者患有无排卵性的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功能性的卵巢肿瘤或者绝经后补充外源性的雌激素,这些都可能造成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虽然女性在绝经前体内会有周期性的雌激素作用,但同时会有孕激素起到对抗作用,然而以上案例要么是孕激素的功能不全,要么是分泌或者服用过多的外源性雌激素,最终造成雌激素的过度。
记者:针对高危致病因素怎么预防?
袁光文教授:一句话就是及时就医。
尝试怀孕两年以上未孕就要去医院检查是否存相关疾病因素,如果存在,就要进行相应治疗。怀孕本身是对子宫内膜的一种保护,孕期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减少,因此不提倡“一直避孕”的行为。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林奇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肠道外肿瘤,所以女性林奇综合征患者,进行子宫内膜癌的筛查至关重要。一般人群中,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终生风险是 3%,而因基因突变患有林奇综合征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 27%~71%。
根据阿姆斯特丹标准和改良的贝塞斯达指南,满足相关条件的人群专家均建议做林奇综合征的筛查。
记者:近年来,子宫内膜癌放化疗的进展。
袁光文教授:子宫内膜癌的治疗首选手术治疗,术后的病理结果决定了术后是否要做放疗或化疗。早期的子宫内膜癌单纯通过手术以及术后辅助治疗,5年的生存率就能达到90%以上。
近年来,手术在减少创伤以及减少手术范围两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进,包括采用微创的腹腔镜手术或机器人手术、采用前哨淋巴结技术,已达到减少淋巴结切除范围,改善患者术后淋巴水肿等目的。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够激活人体内的免疫细胞,让免疫细胞能够重新认出肿瘤细胞,从而杀死肿瘤细胞。在2023年美国妇科肿瘤年会上报道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原来一线化疗的基础上,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够使复发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
专家简介
审校:清扬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