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正式启动。为迎接这一活动的到来,国家卫生健康委百姓健康电视频道、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围绕肿瘤防治话题联合采访了多位肿瘤学专家。本期采访专家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副主任周烨教授,采访主题为身体出现这些信号须警惕胃肠间质瘤?,采访内容如下: 记者:什么是胃肠间质瘤?其症状和表现是什么? 周烨教授:胃肠间质瘤是主要生长在胃肠道的恶性肿瘤,偶尔生长于消化道外,包括大网膜、肠
一年一度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正式启动。为迎接这一活动的到来,国家卫生健康委百姓健康电视频道、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围绕肿瘤防治话题联合采访了多位肿瘤学专家。本期采访专家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副主任周烨教授,采访主题为“身体出现这些信号须警惕胃肠间质瘤?”,采访内容如下:
记者:什么是胃肠间质瘤?其症状和表现是什么?
周烨教授:胃肠间质瘤是主要生长在胃肠道的恶性肿瘤,偶尔生长于消化道外,包括大网膜、肠系膜,男性的前列腺等等。
胃肠间质瘤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当,发病的高峰年龄为55~65岁。其主要症状和肿瘤大小、位置相关。当肿瘤较小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很多患者是在胃镜检查或体检时偶尔发现黏膜下有隆起。随着肿瘤的增大,患者可以出现呕血、黑便、腹部疼痛、纳差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排便困难。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重视,这是身体发出的信号,要尽快去相关科室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记者: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方法有哪些?它们的优缺点是什么?
周烨教授:胃肠间质瘤是生长在黏膜下的恶性肿瘤,在胃镜或肠镜下表现为黏膜下的隆起,绝大多数胃肠间质瘤黏膜表面光滑,偶尔可见溃疡。
由于通过胃镜或肠镜判断肿瘤大小非常困难,因此需要应用超声内镜明确肿块的起源、大小、生长方式、回声特点和包膜的完整性。
如果术前要采用靶向治疗,可以通过超声内镜引导下对病变部位进行穿刺活检取得活体组织,通过基因检测帮助医生选择药物。
但超声内镜检查无法判断肿瘤和周围器官的关系,也无法判断病灶有无肝转移或者腹腔的播散。因此,患者还需要进行增强CT或核磁共振检查。
这两项检查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判断肿瘤的大小、部位,有无出血、坏死,特别是能很好地帮助医生判断肿瘤和周围器官的关系,有没有常见的肝转移或腹腔和盆腔的播散。
对于某些不适合内镜下穿刺的患者,还可以进行CT定位下的穿刺活检取得组织病理进行基因检测。对于某些广泛播散的多发性肿瘤,可能还需要用到PET-CT来帮助发现某些CT发现不了的非常小的胃肠间质瘤病灶。应用PET-CT诊断胃肠间质瘤的难点在于价格昂贵,这可能会限制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记者:胃肠间质瘤主要治疗方法有哪些?适用范围及治疗效果如何?
周烨教授:胃肠间质瘤主要的治疗方式有两种,手术和药物治疗。当肿瘤局限于原发器官,手术可能为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时,原发性病灶要完整切除且获得阴性切缘,同时要保留重要的器官功能,保留的器官要有很好的解剖特点。
若无法达到上述要求,需进行联合脏器切除。倘若手术会损伤机体或器官功能,可先考虑应用靶向药物缩小肿瘤后再进行手术,以便尽量减少手术对机体或器官造成的损伤。
通过外科手术,30%的原发性胃肠间质瘤可以获得治愈,另有70%的原发性胃肠间质瘤通过手术联合术后靶向治疗可巩固手术的效果、减少术后复发率,这部分患者可获得80%的治愈率。
对于就诊时已出现转移性病灶或复发的患者,常规的治疗是以药物治疗为主。胃肠间质瘤不同于其他恶性肿瘤,其药物治疗是以靶向治疗为主,而非化疗或免疫治疗。
在进行首次靶向治疗前,会对患者的肿瘤细胞进行基因分析,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药物治疗可使部分患者的肿瘤得到很好地控制,甚至使肿瘤缩小,进而可以采取手术干预。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单纯应用靶向药物进行肿瘤控制,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可达2年以上,甚至有20%以上的患者生存时间可达10年。若患者有机会接受手术治疗,生存时间会更长。
记者:目前,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有哪些新进展?
周烨教授:胃肠间质瘤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微创化,如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单孔手术、经肛门直肠癌手术切除术等。
20年前,胃肠间质瘤的靶向治疗药物仅有1个药物即伊马替尼。如今,针对胃肠间质瘤的靶向治疗药物已达6种以上。另外,还有很多新药在开展临床研究。目前,免疫治疗尚未应用于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实践中,仅开展了单臂或Ⅱ期研究,且疗效不如预期。
药物研发的进展,不仅解决了伴罕见基因突变的胃肠间质瘤无药可治的局面,也解决了胃肠间质瘤产生耐药后的治疗困境,而且新型靶向药物更加安全,不良反应更少,既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临床上也在不断探索新药和手术治疗的联合。对于既往无法手术的复发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通过药物治疗使肿瘤缩小后再进行手术治疗,既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也可以让患者获得较好的无瘤生存时间。
记者:胃肠间质瘤的患者应该如何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周烨教授:尽管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与许多消化道肿瘤有密切关系,包括含亚硝酸盐的食物、吸烟、高脂饮食等,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胃肠间质瘤的发生与不良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之间有明确的关联性。即便如此,依然推荐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和饮食方式,少食用油炸、煎制和烧烤类食物,这些食物会增加消化道的负担,对消化道黏膜造成损伤,引起其他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
记者:在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未来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发展和技术?
周烨教授:未来随着精准诊疗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通过组织诊断肿瘤,还可以通过监测血液中ct-DNA的改变预测药物的疗效,早期发现肿瘤亚临床复发症状,并通过单细胞基因测序了解整个肿瘤细胞的演化过程,如何在药物诱导下进行继发性突变,从而进一步了解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机理、发生发展过程。
治疗方面,期待有更多药物的研发不断地应用于临床,包括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ADC药物及联合治疗。也希望能通过早期诊断、早期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进展,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命。
专家简介
周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副主任 博士
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肠间质瘤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MDT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遗传性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慈善总会GIPAP项目GIST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癌症基金会索坦英立达患者援助项目专家组成员
参与多项胃癌和胃肠间质瘤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
发表胃癌及胃肠间质瘤的中英文文章70余篇
编辑:Linda
审校:清扬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