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是公众普遍认为的老年性疾病。然而,近些年,肠癌发病率呈现显著年轻化趋势。据美国癌症中心估计,照当前态势发展,青年肠癌发病率在未来15年将会翻倍,20%的肠癌将发生在年龄低于50岁的人群。
导读
结直肠癌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是公众普遍认为的老年性疾病。然而,近些年,肠癌发病率呈现显著年轻化趋势。据美国癌症中心估计,照当前态势发展,青年肠癌发病率在未来15年将会翻倍,20%的肠癌将发生在年龄低于50岁的人群。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2科马延磊教授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Integrated metagenomic and metabolomic analysis reveals distinct gut-microbiome-derived phenotypes in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首次揭示了发病年龄小于50岁的青年肠癌(早发性肠癌)与发病年龄大于50岁的老年肠癌(迟发性肠癌),在肠道菌群谱、代谢谱、细菌酶基因谱改变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基于“细菌—代谢物—细菌酶基因联合”标志物开发诊断模型,未来有望通过粪便样本,实现对青年肠癌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筛查和精准检测,进一步推动基于菌群的诊断策略在临床一线的转化和应用。
该项研究发表于知名期刊《Gut》上,为了解青年肠癌发病机制,探索适合青年人群肠癌早筛、早诊,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向。
研究背景
据了解,社区大肠癌筛查首次被纳入上海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在2013年,而且主要针对老年人群。因而,青年人群的肠癌,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早诊“窗口期”。据悉,青年人一般都是在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症状后才会去医院就诊。
马延磊教授列举了一组数字:“大肠癌在20岁~34岁青年人绝对患病率仅占大肠癌总体患病率的1%,在35-49岁年龄组,大肠癌的患病率仅有6.8%。”根据该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目前,虽然肠镜是发现肠癌有效“利器”,但在青年人群中广泛应用肠镜进行早筛,风险可能高于获益,且过度诊断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因而,探索开发更好的风险预测工具,以协助早期识别出这类高风险青年肠癌患者,建立更好的筛查策略,已成为目前青年肠癌临床诊断研究的重点。
研究过程
针对诱发青年肠癌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和青年肠癌患者体内是否存在具有诊断价值特征病原菌谱和代谢物谱?等尚未破解的问题,马延磊教授率领团队花费四年时间,对共计549例中国青年肠癌、老年肠癌以及年龄匹配健康人群进行对照,通过粪便宏基因组和代谢组学测序分析,并依据多组学特征构建随机森林模型以鉴别青年肠癌。
通过大样本队列,研究团队在全球首次绘制出了中国青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谱和代谢物谱。同时,研究发现青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出现严重失调,从而导致粪便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在菌群谱和代谢谱组成特征上,青年肠癌也明显区别于老年肠癌。
研究团队为评价青年肠癌的多组学标签分类能力,构建了随机森林分类器模型。结果证实,基于宏基因组、代谢组和细菌酶基因联合标志物的预测模型具有区分青年肠癌和健康人群的强大潜力,未来可用于青年人群的肠癌早期筛查。
建议
基于青年肠癌肠道菌群谱和多组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