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等越来越高发,乳腺专家表示,乳房疾病多来源于坏情绪。乳房是情绪的“靶向器官”,就像一面镜子,情绪上的任何波动都有可能被它直接反映出来。中医和西医都将内分泌失调与精神饮食列为乳腺增生发病的重要病因。
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等越来越高发,乳腺专家表示,乳房疾病多来源于坏情绪。乳房是情绪的“靶向器官”,就像一面镜子,情绪上的任何波动都有可能被它直接反映出来。中医和西医都将内分泌失调与精神饮食列为乳腺增生发病的重要病因。中医认为,女性焦虑、抑郁、恼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不舒、脾气虚弱、痰湿内生,终致乳腺增生。西医认为,精神压力可导致内分泌问题,引发激素分泌失衡。人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等心理状态下,会增加催乳素分泌,引发乳腺增生。
更重要的是,乳腺纤维腺瘤以及乳腺癌,也在很大程度上与不良情绪有关。如果人的精神长期处于应激紧张状态,会导致情绪不稳定、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对乳房也会造成伤害,进而增加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对于围绝经期妇女来说,体内激素处于不稳定状态,经常性脾气暴躁、易怒、情绪紧张、抑郁焦虑,并且免疫力也会大大降低。如果不良情绪状态持续时间在半年以上,那么其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因而,女性要想保持自身乳腺健康,首先需要拥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状态,不要压抑自己的不良情绪。
#乳腺癌的常见症状#
1、乳房肿块
乳房肿块是乳腺癌的常见症状,常常是乳腺癌的首发症状。表现为乳房触及较硬、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楚的肿块,这些肿块通常硬而无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肿块都是癌症,良性乳房疾病也会引起肿块。但是如果存在肿块,一定要及时就医。
2、乳头溢液
表现为乳头自发地流出或可以挤出颜色清亮,甚至有血样液体。
3、乳头回缩
表现为乳头向内缩回。
4、乳房疼痛
可能出现乳房疼痛,表现为一种拉扯感。
5、周围皮肤改变
表现为局部皮肤凹陷,形成类似于酒窝的样子,称为“酒窝征”;或皮肤表面破溃形成溃疡;皮肤表面也可能出现橘子皮一样的改变,称为“橘子征”;甚至可能在乳房肿块周围,形成多个散在分布的硬结,常为乳腺癌晚期的表现。
6、乳头乳晕区域皮肤发生改变
是湿疹样乳腺癌的常见症状,乳头乳晕区域的皮肤可能出现湿疹、皮肤变红、粗糙、有烧灼感,甚至有脱屑、结痂等。
7、其他部位肿块
可能在腋窝、锁骨上下摸到肿物。
全年龄段“护乳重点”
每一位女性,都应该从出生起就关注自身乳房健康。
☆婴幼儿防性早熟:婴幼儿乳房发育、真性乳腺发育,后者是性早熟的一种,常常伴有其他症状,如出现第二性征、生长加速等。8岁之前,略微突出的乳房区域有肿块或疼痛感,或是乳房大小比同龄女孩更明显,需要到医院检查。
☆青春期关注发育:大多数女孩在8-13岁青春期发育,青春期乳腺发育包括乳头、乳晕颜色、乳房大小等,如果超过13岁,没有这些变化,可能存在发育迟缓,需要到医院查明具体原因。
☆性成熟后定期自查:许多女性性成熟期后,会出现乳腺增生。大部分增生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如果经期结束,还伴有明显疼痛,并且乳房能摸到硬块,要及时检查。
☆哺乳期警惕硬块:一般产后3~7天出现双乳胀满、硬结、疼痛,这主要是催乳素的作用,当摸到有硬块却消不掉时,要进一步检查。
☆中老年预防乳腺癌:乳腺癌发病率目前已排中国女性恶性肿瘤第一位,高发年龄是45~55岁,建议40岁以上和有乳腺癌家族史女性每年检查一次。
保护乳房,从每件小事做起
保护好乳房是每一位女性一生的必修课,请务必珍视自己的乳房健康,可以从以下几件事情做起。
1、学会自检
建议月经结束后7~10天进行自检,此时激素处于稳定状态,对乳房影响最小。绝经期或绝经后妇女,每月固定一天进行。
★观:照镜子观察两边乳房的大小、颜色等是否对称。若皮肤有破溃、发红、凹陷、橘皮样改变、湿疹等,建议去医院排查乳腺疾病。
★触:平躺或坐下,用左手查右侧乳房,右手查左侧,把手指肚放在乳房上,平行地进行按压,不要用捏和掐的方式,以免把正常的乳房腺体也当成增生。如果摸到散在的颗粒状物体,应尽快就医检查。
2、定期体检
乳腺超声、钼靶和乳腺磁共振检查是乳腺癌筛查的重要方法,建议20~40岁女性,1~3年去医院体检一次,40岁以上坚持每年体检。有遗传家族史的人,25~30岁开始,就要每年一查。
3、遵循合理的饮食习惯
健康的饮食包括包含各种蔬菜、富含纤维的豆类、各种水果以及全谷物。要限制红肉和加工肉类、加糖饮料、高度加工食品和精制谷物产品的食用。
4、减少摄入酒精
研究表明,饮酒会增加罹患乳腺癌的风险,不管量多量少,都是促进乳腺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5、加强身体锻炼
超重或肥胖很有可能会增加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因而,最好能坚持每天半小时的运动,适度运动和控制体重不仅可以预防乳腺癌,并且对于已经发生乳腺癌的患者,还有助于身体康复,降低复发率。
6、及时排解坏情绪
女性要学会及时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并培养快乐轻松的生活方式,要及时将自己的坏情绪排解出去。听音乐、阅读、瑜伽、冥想、与人倾诉等等都是排解不良情绪的好方法。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