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徐洁杰教授科研团队在一项纳入902名胃癌患者的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中,发现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内的“CD73蛋白”在诱导抗肿瘤免疫抑制和免疫治疗抵抗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是胃癌免疫逃逸的“爪牙”;同时,CD73蛋白的表达可作为胃癌患者生存时间与治疗敏感性的重要预测因子,对指导胃癌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徐洁杰教授科研团队在一项纳入902名胃癌患者的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中,发现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内的“CD73蛋白”在诱导抗肿瘤免疫抑制和免疫治疗抵抗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是胃癌免疫逃逸的“爪牙”;同时,CD73蛋白的表达可作为胃癌患者生存时间与治疗敏感性的重要预测因子,对指导胃癌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已在线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欧洲癌症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上。
示意图:研究揭示CD73是胃癌患者新型预后标志及个体化用药指导因子
据徐洁杰介绍,胃癌患者的术后生存评估、化疗反应性预测以及对化疗不敏感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是胃癌临床诊治面临的三大难题。近年来,免疫治疗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在多种肿瘤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然而,其在胃癌患者中的有效率只有不到20%。胃癌患者的个体差异和胃癌本身的高度异质性决定了只有采取个体化治疗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因此精准筛选对现有疗法敏感的患者群体、开发新的肿瘤治疗策略成为
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徐洁杰科研团队研究发现,胃癌免疫微环境中的CD73蛋白能够“策反”杀伤肿瘤的“战士”——CD8+T细胞,诱导它们上调表达抑制性受体PD-1,并减少发挥抗肿瘤免疫功能的关键因子的分泌,使本来可高效杀伤肿瘤的免疫反应出现“免疫刹车”,从而导致胃癌免疫逃逸及患者的不良预后。有趣的是,虽然高表达CD73蛋白的胃癌患者预后更差,但是他们对于术后辅助化疗具有更好的反应性,而低表达CD73蛋白的胃癌患者则在接受帕博丽珠单抗药物免疫治疗时获得了更好的疗效,这提示CD73蛋白可能成为胃癌辅助化疗及免疫治疗的伴随诊断标志物。
该研究首次提出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内的“CD73蛋白”可以作为胃癌患者的新型预后标志、潜在免疫治疗靶标和个体化用药的指导因子,为胃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的优化以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9804921005220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