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中西医综合治疗已成为临床医生的共识,中国的大部分乳腺癌患者在进行西医治疗的同时也有中药调理。乳腺癌治疗需要中西医的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优势。
乳腺癌的中西医综合治疗已成为临床医生的共识,中国的大部分乳腺癌患者在进行西医治疗的同时也有中药调理。乳腺癌治疗需要中西医的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优势。
西医认为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以乳腺肿块为主。当B超、钼靶、核磁共振等检查确诊肿瘤时,西医最常用的手段是手术切除癌变部位。术后再根据患者的病理分型采取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辅助手段,避免患者术后发生肿瘤的复发转移。
西医治疗乳腺癌,重在消灭或休眠癌细胞,效果显著,但中医治疗乳腺癌却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一个体系。
乳腺癌在中医古籍中记载为“乳岩“、”乳石痈“、”乳核“等。根据古籍文献中记载,乳岩多因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绝经期前后女性生理及心理变化,导致肝失疏泄,肾精亏虚,冲任失调,脾失健运为本,痰湿瘀毒内结阻于乳络为本。
因此,中医治疗乳腺癌以疏肝健脾、调节冲任为主要治疗方法,以“扶正祛邪”为主要治疗原则。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软坚散结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但是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只有把西医和中医相结合,才能扬长避短,相辅相成。
▌中西结合,治疗效果更佳
一、术后患肢淋巴水肿
造成术后淋巴水肿主要有三个原因:
·腋窝淋巴清扫不当,破坏局部的侧支循环;
·腋窝感染、积液、局部纤维化,妨碍腋窝淋巴结侧支循环建立;
·术后放疗导致结缔组织增生,局部纤维化而引起水肿。
淋巴水肿是可防可治的,西医在这个过程通常会告知患者注意以下几点:
(1)乳腺癌患者在术后恢复期,避免上肢血流加快,如搬运重物超过5kg、高温热水浸泡、预防患肢感染;
(2)平时着宽松的衣物,不穿戴项链、吊带内衣,以防压迫锁骨上区,增加淋巴回流阻力;
(3)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穿戴压力手套,可预防淋巴水肿及肿胀恶化。
预防术后淋巴水肿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锻炼。
适度的活动和锻炼有助于改善淋巴循环,促进淋巴回流。术后患肢功能锻炼康复操可以改善患肢功能、预防淋巴水肿。患者在身体情况恢复稳定后,应尽早地开始患肢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地练习。
中医认为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多是因为手术造成脉络损伤而导致的,且由于术后脾胃受损,津液不能循经而行,治疗以益气活血、通络消肿为主。
中医治疗中内服药多以补益气血为基础,配合活血通络、善走肢体的枝藤类中药;
外治则以通络除湿之品为主,配合理疗及功能锻炼,对改善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有显著疗效。
二、疲劳
乳腺癌化疗后疲劳是目前患者在化疗中最容易出现也是最难以解决的症状之一。患者由于抗癌药物的影响、体能下降、营养不良、贫血等等原因都有可能造成癌性疲劳。
西医在治疗时会根据以上原因积极治疗,例如摄入足够的营养,或是心理干预等方式减少不良情绪,例如研究表明中枢兴奋剂哌醋甲酯可以改善部分患者的疲劳症状,但精神兴奋剂在癌症患者中的最佳剂量尚未确定,需遵医嘱使用。
化疗后疲劳属于中医学中的“虚劳”范畴,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而成劳为主要病。现代中医研究也发现虚劳病的患者是因大病邪气过剩,脏器损伤,耗伤气血阴阳,久病迁延,机体日久不愈,病情变深,伤及五脏,可演变成虚劳。
研究认为术后患者出现疲劳主要分为以下四种: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气阴两虚、肝气郁滞证。
中医治疗疲劳可以选择的方式有很多:
中药治疗中复方阿胶浆,补中益气丸都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疲劳。
耳穴贴压疗法对乳腺癌术后化疗疲劳患者的干预效果也很明显,选取肝、脾、胃、神门、内分泌耳穴为主穴,每天按压4~6次,3~5分钟/次,两耳交替进行。
益气中药足浴也可缓解化疗疲劳,选取益气中药,煎后加水1000mL,温度:37~42℃,每晚泡1次,30分钟/次,21天为1个疗程,连用2周期。
三、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通常发生在化疗后的几个小时,一般持续1~2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西医治疗时可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和合理使用止吐药能够减轻恶心呕吐的发生。比如化疗过程不宜进食过饱,采取少食多餐的饮食模式,避免进食不易消化和油腻的食物。
西医常用止吐药来治疗恶心呕吐,常用的止吐药物可分为酚噻嗪类、激素类、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NK-1受体拮抗剂,医生会根据药物致吐程度及呕吐类型选用,在化疗前预防性给药,可以预防呕吐、减轻胃肠道反应。
中医认为,乳腺癌患者大多属于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失和而正气亏虚,化疗药物所产生的药毒再进一步侵及经脉及五脏六腑,造成脏腑亏虚,尤以中焦脾土为甚。
四、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多数化疗药的常见毒性反应,化疗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杀伤体内增殖旺盛的细胞,比如肿瘤细胞,而同样增殖活跃骨髓造血细胞也容易受到攻击,从而出现无法有效造血导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减少,也就出现了骨髓抑制。
当患者出现骨髓抑制时,注射集落刺激因子(比如瑞白、吉粒芬、惠尔血),刺激骨髓造血是主要治疗方法。
如果中性粒细胞很低、处在化疗后骨髓抑制最严重的时间段则需要加大注射集落刺激因子的剂量;相反,中性粒细胞略低于正常、远离化疗后骨髓抑制最严重的时间段,少量注射集落刺激因子就已经足够了, 具体用量还得详细咨询医生。
另外需要注意,一旦出现骨髓抑制,需要每天复查血常规、根据最新的化验决定治疗方案。直到中性粒细胞超过其正常上限(而不仅仅是达到正常),才可以停止注射集落刺激因子。
中医没有“骨髓抑制”的名词,但根据化疗后骨髓抑制引起的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头晕、心慌、气短、畏寒肢冷、发热、腰膝酸软等症状,可将骨髓抑制的病名和辨证归于“虚劳”“血虚”“内伤发热”等范畴。中医主要是从脾肾论治,治则重点是健脾补肾、益气生血。
五、放射性肺炎
放射性肺炎是指正常肺组织受到放射线照射而产生的无菌性炎症,常发生于肺癌、乳腺癌、食管癌、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放疗后。
(1)当出现放射性肺炎时应立即停止放射治疗,卧床休息。
(2)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放射性肺炎最常用且最有效的药物,特别是在早期能够减轻肺实质细胞的损害及血管改变,减轻肺泡内水肿进而改善症状。
(3)急性期可用泼尼松(每天每公斤体重1mg),待症状消失后逐渐减量,疗程视病情而定,一般不少于6周。
(4)如果合并细菌感染者,应及时应用抗生素、尽快控制感染。对气喘、咳嗽明显者,可适当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和镇咳药。
(5)此外,抗凝治疗可防止小血管栓塞。消炎痛、阿斯匹林可有效降低放射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血管渗透减少,阻止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中医对放射性肺炎没有特定的病名,多数医家从“肺痿”、“肺痈”方面论治可取得一定的疗效。放疗在中医属于“热邪、热毒、火邪”范畴。“火”为热邪,其性炎上,易耗气伤阴,损伤肺络,肺气上逆则见喘咳等症状。
以肺炎经验方用化瘤活络汤:苇茎、生薏苡仁、太子参、鱼腥草各15g,川贝母、地龙、土贝母各12g,冬瓜仁、桃仁、丝瓜。
取银翘散、白虎汤、清营汤以及犀角地黄汤四方。
中肺合剂:浙贝母、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半枝莲、仙鹤草、龙葵、夏枯草、地龙、防己、重楼等,对保乳术后患者放疗后的放射性肺炎有明显疗效。
六、类更年期综合征
部分乳腺癌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内分泌药,还未绝经的女性会出现类似于绝经期的症状,如面色潮红、经期紊乱、心悸眩晕、夜不能寐、急躁易怒、性欲低下、阴道干燥等反应。
出现潮热时,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采用冥想锻炼的方法来缓解潮热的症状;
患者服用药物期间出现阴道干涩,可使用阴道润滑液改善;发觉性欲低下时,可向另一半解释并获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
在中医中,有研究学者认为类更年期综合征的病机为脾肾亏虚、肾精不足、虚火上炎所致,主要以滋阴清热为主。
旱莲草汤:旱莲草20g,女贞子15g,益母草20g,仙茅6g,仙灵脾6g,生地黄15g,牡丹皮10,柴胡6g,栀子10g,艾叶10g,白芍10g,炒枣仁30g,炒三仙15g,甘草6g。
外阴干涩者旱莲草汤加白鲜皮、土茯苓,心烦潮热者在旱莲草汤中加柴胡、牡丹皮、炒酸枣仁,多汗者加珍珠母、山茱萸,研究证明对92%的患者有效。
从临床中也能发现乳腺癌系情志病,从这个病因入手患者可以逍遥散、二仙汤两方合用起到疏肝理气、温补肾阳和调节肾中阴阳的作用。
七、骨质疏松
长期内分泌治疗的患者,随着雌激素水平的降低,成骨细胞的活性也随之降低,而破骨细胞的重吸收功能则相对增强,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之间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出现内分泌治疗相关的骨质疏松,其临床多表现为肌肉疼痛及关节相关症状,例如关节痛、关节炎、关节病和关节障碍等。
(1)西医治疗时,对于暂无骨质风险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定期(如每6个月)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同时在生活中及时应补充钙和维生素D。
(2)对于已有骨质不良症状的患者,应考虑使用双磷酸盐进行改善。建议乳腺癌患者应该多增加体育锻炼,禁忌烟、酒的摄入,以预防骨质疏松等骨相关事件的发生。
中医中多以“骨痿、骨痹”论治,病机多为虚实夹杂,以肾虚、脾虚为本,兼有血瘀等。治疗则以补肾为主,并配合健脾益气及活血化瘀等药物
龙牛补骨汤:由牛膝、补骨脂、煅龙骨、煅牡蛎组成对内分泌治疗所致骨丢失患者有效;
补肾药物六味地黄丸治疗内分泌治疗导致的骨质疏松有效;
健骨合剂:熟地、山茱萸、枸杞、补骨脂、骨碎补、怀牛膝、杜仲和淫羊藿等)治疗乳腺癌继发骨质疏松症有效。
在治疗乳腺癌这个问题上,西医拥有快刀斩乱麻的果断,中医是细水流长的内在调理,中医西医各显神通,患者才能活的长久。
值得提醒的是,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即使症状相同的两个人,其“证”也许大相径庭,万万不可套用其他病友的中药方,还是需要到专业的医生那里进行辨证施治!
希望广大患友正确看待中医西医,在抗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做对选择。
以上内容仅供疾病教育时参考,如有疑问还需资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