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肿瘤

2019年12月19日Blood研究精选

作者:MedSci 来源:Medsci梅斯 日期:2019-12-24
导读

2019年12月19日Blood研究精选

关键字: Blood | |

【1】耐力训练可改善SCD患者的毛细血管网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19001055

镰刀型细胞病(SCD)是一种遗传性血红蛋白病,有两种主要的临床表现:重度慢性溶血性贫血和反复发生的血管阻塞性危象。SCD还伴随明显的肌肉毛细血管重构。耐力训练对毛细血管网的良好作用众所周知。

近日,研究人员考察耐力训练对SCD患者骨骼肌毛细血管结构的影响。训练组(15位患者)按照个体化的中等强度的耐力训练计划训练,非训练组(17位)维持正常生活方式。训练包括每周进行三次40分钟的运动,共8周。组织学分析显示,与非训练组患者相比,训练组SCD患者获得微血管益处,包括毛细血管密度(CD)、纤维周围毛细血管数量(CAF)和功能性交换面积均增加(LC/PF) 。相反,两组间的毛细血管形态未见明显差异。此外,训练组患者的运动能力指标也有所提高。

【2】EBV-miR-BHRF1-2-5p微调控PD-L1/PD-L2的扩增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19000889

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EBV+DLBCL)表达高水平的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PD-L1和PD-L2(PD-L1/PD-L2)。小RNA(miRNA)调节是通过3'UTR靶向进行的基因表达微调控的重要机制,既往研究人员发现在EBV+DLBCL中,EB病毒-小RNA(EBV-miRNA)强表达。

虽然已知EBV潜伏膜蛋白-1 (LMP1)可诱导PD-L1/PD-L2,但EBV- miRNA在微调PD-L1/PD-L2表达中的潜在反调节作用仍有待确定。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人员利用病毒株EBV-WIL建立了一种新的EBV+DLBCL体外模型;与普通实验室菌株不同的是,EBV-WIL保留了几个EBV-miRNAs所在的完整的非编码区域。这使得研究EBV潜伏期基因、细胞起源(COO)、PD-L1、PD-L2和EBV-miRNA之间的关系成为可能。该模型成功概括了B细胞分化的整个过程,包括四个独立的COO阶段:生发中心B细胞(GCB)的早期和晚期,激活B细胞(ABC)的早期和晚期。有趣地是,随LMP1升高,从GCB晚期向ABC早期转变的过程中,PD-L1/PD-L2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EBV-miR-BHRF1-2-5p与其他EBV-miRNA呈簇状分布,GCB晚期时呈上升趋势。生物信息预测结合功能验证,证实EBV-miR-BHRF1-2-5p与PD-L1和PD-L2 3'UTRs结合,从而降低PD-L1/PD-L2表面蛋白的表达。

【3】硼替佐米治疗系统性淀粉样变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19000834

硼替佐米是AL淀粉样变(AL)的标准疗法,但对缓解持续时间的了解知之甚少。既往研究发现治疗后低淀粉样变和无淀粉样变血清游离轻链(dFLC)低于10mg/L(低dFLC反应)的差异可预测低dFLC (20-50mg/L)患者的存活率。

近日,研究人员报告了前期使用硼替佐米治疗AL的最大队列的结果,以及dFLC<10mg/L对患者的影响。该队列共包含915位采用硼替佐米治疗的新确诊的AL患,评估的项目有血液学缓解情况、6个月时的dFLC、器官缓解情感、总体存活率和到二次治疗的时间(TNT)。TNT分析不包括未进行二次治疗就死亡的患者。总体缓解率为65%,完全缓解率/非常好的部分缓解/低dFLC缓解率达到49%。

【4】TdT通过启动FLT3-ITD复制滑移促进AML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19001238

FLT3-ITDs (FLT3内部串联重复)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预后驱动突变。虽然这些短重复突变发生在25%的AML患者中,但其形成的分子机制却仍不明确。了解FLT3-ITDs的起源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AML的起源。为了解析FLT3-ITDs的形成机制,研究人员分析了300个FLT3-ITDs的序列和分子解剖,包括114个在重复序列的两个重复拷贝之间有未知来源的额外的核苷酸的ITDs。

研究发现,与重复滑移相一致的剖析现象,但仅1/3 FLT3-ITDs的滑移有种系微同源性(1-6 bp)参与。研究人员解释了通过神秘的微同源来解释大多数FLT3-ITDs中"缺失"微同源性的悖论:具体来说,是通过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添加的非模板核苷酸(N-核苷酸)启动的。研究人员认为,TdT介导的核苷酸添加超过了启动所需的量,从而在复制连接处产生N-区,可解释在这个位置观察到的额外核苷酸。FLT3-ITD N-区的G/C含量(66.9%)、二核苷酸组成和长度特征均与TdT合成一致。高TdT的AML的FLT3-ITDs发生率随之增加。

【5】AML的核蛋白(NPM1)突变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19001240

核蛋白(NPM1)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最常见的突变基因。2016年WHO分类将携带NPM1突变的AML划分为一个单独的实体,该类AML的预后相对较好。NPM1突变主要是在终端外显子中通过未知机制重复或插入了4bp。

研究人员分析了2329位成年人和101位儿科患者的2430个NPM1突变,以阐述其来源。研究人员发现NPM1突变具有复制平移的特征,但缺乏适宜的种质微同源性。插入突变显示G/C-富集的N-核苷酸特征,对聚嘌呤和聚嘧啶堆积有显著的倾向。上述特征表明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TdT)启动子通过增加N-核苷酸而发生复制滑移。复发性A型、D型和B型突变分别需要延长1个T、2个CC和3个CAT N-核苷酸,最后一个核苷酸常被作为隐性微同源。该TdT-突变模型成功预测了在c.863_864的256个插入/复制的4bp突变的相对发生率。儿童与成人具有不同的NPM1突变谱,儿童多为A型突变,成人多为更长的N端突变,这与儿童髓样干细胞的TdT活性较高一致。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