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62岁,因“胸骨后不适2年余”就诊我院。患者因胸骨后闷胀不适,分别于2年前、1年前于外院行胃镜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自行服用中草药治疗,症状反复。3月前症状加重伴有进食不畅感,于外院再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隆起性改变(具体不详),未行特殊诊治,今就诊我院,发病以来,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患者,女性,62岁,因“胸骨后不适2年余”就诊我院。患者因胸骨后闷胀不适,分别于2年前、1年前于外院行胃镜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自行服用中草药治疗,症状反复。3月前症状加重伴有进食不畅感,于外院再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隆起性改变(具体不详),未行特殊诊治,今就诊我院,发病以来,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入院后行胃镜检查示:距离门齿33-36cm处食管后壁可见一较大粘膜下隆起,粘膜表面光滑,NBI下未见明显异常,局部管腔狭窄,胃镜可通过,超声胃镜检查示:食管下段近贲门一低回声占位,局部管壁层次消失,病变大小约5.0×5.5cm,包绕主动脉,CT示:食管下段及贲门壁肿块,纵膈及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及肝脏转移灶(见图1)。根据内镜检查所示,考虑病变主要位于黏膜下,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遂先行EUS-FNA,后予黏膜切开活检,切开时发现黏膜层与肿物可见分界,局部粘连不明显(见图1)。最后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见图2)。
图1 内镜及影像学检查:A. 白光内镜检查,B. NBI内镜检查,C. 超声内镜检查,D. 黏膜切口活检,E. CT发现食管下段肿物,伴肝脏强化结节,F. CT发现主动脉旁肿大淋巴结
图2 病理及免疫组化:A. HE染色低倍视野,B. HE染色高倍视野,C-E. 分别显示CK5/6、P63、P40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为阳性,F.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Ki67 约50%+
图3 肿瘤生长方式示意图:A. 外向性生长,B. 沿管壁生长,C. 内向性生长
讨论
患者病程历时2年余,虽反复多次胃镜检查,最后确诊时已处食管癌晚期,令我们不禁反思在诊断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食管癌是起源于食管上皮层的恶性肿瘤,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上皮的变化,被认为是早期发现食管癌的最重要手段。
目前针对早期食管癌的主要内镜检查技术包括:
1. 白光内镜:早期食管癌可出现黏膜颜色及形态的变化,如有红区、糜烂、斑块、结节、黏膜粗糙等表现。
2. 色素内镜:最常用的是碘染色,食管癌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或消失,可影响细胞与碘的结合,从而出现碘染色时黏膜的淡染或不染区。
3. 电子染色内镜:能清楚显示粘膜表面结构及微血管形态,观察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变化是发现早期食管癌及判断其浸润深度的重要手段,结合放大功能,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然而,以上各种内镜检查对早期食管癌诊断的准确性,均基于一个病理基础,即食管黏膜上皮层的破坏,其破坏程度常与内镜下病变表现的严重度呈正相关。而食管黏膜上皮层的破坏情况与食管癌的生长方式密切相关。
食管癌的生长方式主要有:向食管腔内的外向性生长,向食管壁深层及壁外的内向性生长,沿管壁上下生长(见图3)。一般情况下,多种生长方式混合出现,其中以外向性生长为主者临床症状较明显,上皮层破坏较严重,内镜下容易发现,临床分期常较早,而相反,内向性生长为主者临床分期最晚,沿管壁生长为主者居中。
本例患者就诊我科时,内镜下检查发现黏膜表面光滑,NBI下未见IPCL破坏,上皮层并未出现明显破坏的征象,在行黏膜切开时,黏膜层与肿物的分界尚清晰,内镜下表现提示其为黏膜下病变可能,我们选择进行EUS-FNA及黏膜切开后的深活检,而病理结果却是鳞状细胞癌。结合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我们分析认为肿瘤起源于上皮的深层,且呈内向性生长,因此黏膜上皮层未受明显破坏,病变主要位于上皮下。患者就诊过程中,曾于外院进行两次胃镜检查,未发现异常,但没有进行EUS及CT检查,因此未能较早发现上皮下的病变,当出现明显食管压迫症状时,肿物已浸润重要血管伴远处转移,处疾病晚期。此类食管癌早期时症状不明显,内镜下难于发现病变,其诊断对临床医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如何早期发现此类食管癌,临床工作中我们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重视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是一些报警症状的出现,如胸骨后不适、进食滞留感、吞咽不适、消瘦等;
2. 注意观察患者症状的变化,如对症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未获改善,应考虑进一步的检查;
3. 胃镜检查时,不仅要关注黏膜表面的微结构及微血管的变化,而且要注意食管壁的隆起及蠕动情况;
4. 针对食管癌的检查,胃镜检查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其它检查的价值,如:上消化道造影,虽然在一些指南中已列为不作推荐项目,但其可显示食管蠕动的异常,从而提示食管壁病变的存在;
EUS及CT可显示食管壁的层次、厚度及壁外情况,对于内向性生长食管癌的发现及浸润深度的判断尤为关键;PET-CT可发现代谢异常的肿瘤组织,这些检查均可作为胃镜检查的重要补充。
临床工作中,消化科医生不仅要树立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意识,而且需认识到食管癌的各种生长方式及相应临床表现,方能减少漏诊的发生。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