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肿瘤

【盘点】再回首,看经典,2017年Radiology科研回顾

作者:MedSci 来源:MedSci 梅斯 日期:2018-01-13
导读

本研究旨在验证原发颅脑肿瘤未行线性钆对比剂(GBCAs)但多次行大环钆对比剂增强检查后,在非强化T1加权磁共振(MR)图像上齿状核(DN)可测量的强化,并将结果发表在Radiology上。

关键字: radiology |

radiology:大环钆对比剂钆布醇MRI强化后齿状核中会残留!

本研究旨在验证原发颅脑肿瘤未行线性钆对比剂(GBCAs)但多次行大环钆对比剂增强检查后,在非强化T1加权磁共振(MR)图像上齿状核(DN)可测量的强化,并将结果发表在Radiology上。

本研究共纳入了17例高级别胶质瘤并行10-44次大环GBCA钆布醇(0.1 mmol/kg)增强扫描的患者。由两名神经放射学医师将TIWI图像调节至最佳窗宽窗位以便观察在基线和最后一次强化检查是DN强化信号的差异。DN的信号强度(SI)通过脑桥进行校准,利用单样本T检验分析基线时DN校准SI(nSI)(nSI DN)与基线后所有检查nSI DN 变化(ΔnSI DNavg)间的差异或基线与最后一次检查时nSI DN的差异。利用线性和二次相关分析检查大环GBCA注射和ΔnSI DN 或 ΔnSI DNavg的相关性。

结果为,大环GBCA注射次数的平均数±标准差为22.2 ± 10.6,历时706天± 454。在两例患者能够发现明显的信号强化,分别进行37、44次大环GBCA注射。平均ΔnSI DN要明显>0(0.03 ± 0.05; P = .016),在大环GBCA注射次数和ΔnSI DN (r = 0.69, P = .002) 、ΔnSI DNavg (r = 0.69, P = .002) and ΔnSI DNavg (r = 0.77, P < .001)间有显着的线性相关。

本研究表明,在行多册大环GBCA注射后,DN中会出现具有剂量依赖性信号强化,这种变化具有细小的统计学差异。有两名患者在分别行37、44次检查后出现明显的信号增强。

(文章详见--Radiology:大环钆对比剂钆布醇MRI强化后齿状核中会残留!)

Radiology:附件囊肿需不需要随访?怀疑单纯附件囊肿中卵巢肿瘤的发病率

一般附件囊肿是指卵巢囊肿。卵巢囊肿是女性生殖器官的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中医称"石瘕"、"肠覃"。分粘液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瘤,良性畸胎瘤、纤维瘤、含睾丸母细胞瘤等类型,多有恶变的可能,常见于20-50岁妇女。本研究旨在评价偶然CT发现的单纯附件囊肿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从而确定单纯良性表现的囊肿是否需要随访观察,并将结果发表在Radiology上。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自2003年6月至2010年12月间行腹部或盆腔CT检查并诊断有附件囊肿的女性患者。附件囊肿诊断为初始诊断报告为附件囊肿并有两名放射科医生评估附件囊肿的病理。其中初次CT检查是明确有卵巢囊肿或卵巢肿瘤的患者被排除。临床结果通过随访影像学检查、诊疗剂量和癌症登记记录进行评估。良性结果以手术记录、随访检查中病灶体积减小或消失、随访1年无变化为依据。计算描述性统计学结果和95%CI。

在42111例行腹部和盆腔CT检查的女性患者,共有2763例(6.6%; 95% CI: 6.3%, 6.8%)有新发现卵巢囊肿的患者(平均年龄为48.1 years ± 18.1;范围15-102岁)。囊肿中位大小为3.1 cm (range, 0.8-20.0 cm)。共有17/2763例患者在随访5.1年 ± 3.8 (范围0-12.8 years)发现有卵巢癌。在1031例有良性表现的囊肿的女性患者中没有1例初始诊断为卵巢癌。这不包括904例中有足够证据提示为良性结果的病例。

本研究表明,CT检查中附件囊肿不能定性的发生率为6.6%,卵巢癌发生率为0.7% (95% CI: 0.4%, 1.0%)。所有单纯囊肿均为良性。

(文章详见--Radiology:附件囊肿需不需要随访?怀疑单纯附件囊肿中卵巢肿瘤的发病率)

Radiology:乳腺导管内癌根治术后会不会复发?术前定量乳腺MRI特征与治疗后复发的相关性

本研究旨在验证乳腺磁共振(MR)图像中特异征象是否与导管内原位癌(DCIS)根治术后复发风险具有相关性,并将结果发表在Radiology上。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自2004年-2014年DCIS并行术前动态对比强化MR检查且在根治术后6个月同侧复发的患者。对于每一位患者,匹配1例DCIS但并未复发的患者,复发情况以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影响复发风险的治疗特点为依据。在DEC MR图像中,定量分析病变特点(最大径、具有活性的肿瘤体积(FTV)、强化峰度百分比(PE)、峰值强化信号比(SER)、廓清比)和正常组织特点(背景实质强化(BPE)体积、平均BPE)。利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患者和对照组的MR影像特点,并进行多重比较。

结果为,在行术前MR检查的415例DCIS患者中,14例出现复发,11例有对照对象(最终入组人群为11例患者和11名对照者)。复发的中位时间为14个月,对对照组随访中位期为102个月。与对照组比较,DCIS复发的患者FTV (中位数, 9.3 cm 3 vs 1.3 cm 3, P = .01), 病变峰值SER (中位数, 1.7 vs 1.2; P = .03),、平均BPE (中位数, 58.3% vs 41.1%; P = .02)。

对新诊DCIS女性患者进行术前病变和正常乳腺组织定量分析表明其与乳腺癌根治术后复发具有相关性。

(文章详见--Radiology:乳腺导管内癌根治术后会不会复发?术前定量乳腺MRI特征与治疗后复发的相关性)

Radiology: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复发风险?定性放射基因学组来说道说道!

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目前全球女性中发病最高的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乳腺位置及乳腺癌示意图在早期即可发生腋淋巴结转移,因此在治疗策略上早期发现并阻断其转移对乳腺癌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而浸润性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主要类型严重危害着女性的身心健康。本研究旨在评价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乳腺影像学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乳腺X线摄影和磁共振(MR)成像特征与乳腺复发风险的相关性,并将结果发表在Radiology上。

本研究共纳入了自2003年至2013年间408例被诊断为侵袭性乳腺癌的患者,并行肿瘤类型诊断鉴定。根据BI-RADS词录,回顾性分析乳腺X摄影和MRI特征。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影像学特征和肿瘤类型DX检测复发评分(ODxRS),利用事后两两比较评价ODxRS。

结果为,乳腺X线摄影乳腺密度与ODxRS (P ≤ .05)呈负相关。密度分类A和D平均ODxRS 分别为24.4、16.5 (P < .02)。乳腺X线摄影图像中边界模糊或清晰条状钙化均与高ODxRS具有显着相关性(分别为P < .01、P < .03)。边界模糊的肿块ODxRS平均为31.3,与其他所有肿块边界ODxRS(18.5)明显不同(P < .01)。清晰条状钙化的平均ODxRS为29.6,而其他可疑为钙化的形态结构为19.4(P<.03)。在MR图像中,与有毛刺肿块相比,不规则边界肿块的平均ODxRS要高(24.0 vs 17.6; P < .02)。MR检查中无强化肿块与低ODxRS具有相关性。

本研究表明,乳腺密度、钙化形态、乳腺X线摄影和MR成像中肿块边界和MR成像中无强化肿块特点可作为乳腺癌复发风险的潜在性影像学标识物。

(文章详见--Radiology: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复发风险?定性放射基因学组来说道说道!)

Radiology:肝脏脂肪变性检查是选MR波谱成像还是瞬时弹性成像?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枢纽,脂肪代谢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可引起肝细胞的脂肪变性。其原因为:脂蛋白合成障碍、中性脂肪合成过多、脂肪酸的氧化或酯脂障碍。本研究前瞻性比较瞬时弹性成像中的受控衰减参数(CAP)和氢质子磁共振(MR)波谱成像中的质子密度脂肪含量(PDFF)在诊断怀疑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成年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最终与肝脏活检结果为参考标准,并将结果发表在Radiology上。

本研究公共纳入了55例怀疑NAFLD(男性40例),中位年龄为52.3岁(IQR: 43.7-57.6岁),中位体质指数为27.8 kg/m 2(IQR, 26.0-33.1 kg/m 2)。在在进行肝脏活检的27天内的同一天测量和评价CAP和PDFF(IQR, 7-44 days)。利用Jonckheere-Terpstra检查在不同程度脂肪变性间比较CAP和PDFF。利用ROC曲线评价CAP和PDFF对脂肪变性分级的诊断准确率。利用线性分析、组间相关系数和变异系数来评价CAP和PDFF的周间稳定性和重复性。

肝脏活检脂肪变性归类如下:S05例患者;S1 24例患者;S2 17例患者和S3 9例患者。PDFF和CAP均有助于检出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脂肪变性(≥S1),但ROC曲线下面积显示PDFF诊断准确率要优于CAP(0.99 vs 0.77;P = .0334)。仅有PDFF能够对脂肪变性进行分级(P < .0001)。PDFF的稳定性和组间相关系数要高于CAP(0.95 vs 0.65;P = .0015);两者的变异系数相似(19% vs 11%, P = .55);CAP的重复性良好,变异系数为4.5%。

本研究表明,MR波谱成像PDFF在人NAFLD的肝脏脂肪变性的检出和分级中要优于CAP。

(文章详见--Radiology:肝脏脂肪变性检查是选MR波谱成像还是瞬时弹性成像?)

Radiology:玩转DKI之利用DKI评价肝细胞肝癌微血管浸润的价值。

本研究旨在评价扩散峰度成像和传统磁共振(MR)成像结果(包括常规单b值扩散加权成像和形态学特点)在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HCC)微血管浸润(MVI)的价值,并将结果发表在Radiology上。

本研究共纳入了自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组织病理学结果证实的92处HCCs(40处MVI阳性病变和52处MVI阴性病变)的84例患者(中位年龄:54岁;范围29-79岁),并行术前MRI包括扩散峰度成像(b values: 0, 200, 500, 1000, 1500, and 2000 sec/mm 2),同时计算峰度、扩散率和表观扩散系数图。评价

传统MR图像中形态学特点。利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以上参数作为MVI预测因子的价值。

结果为,在单变量分析中,与HCC MVI相关的特征为平均峰度值(P < .001)升高、平均扩散率(P = .033)和表观扩散系数(P = .011)减低、边界欠规则并有浸润(P = .005)、不均质环形强化(P = .026)。在多变量分析中,平均扩散峰度值(OR值为6.25; P = .001)、不均质环形强化(OR值为6.92; P = .046)是预测HCC中MVI的独立危险因子。平均扩散峰度值诊断HCC MVI的曲线下面积为0.784(最佳截断值为0.917).

本研究表明,平均峰度值升高结合不均质环形强化课作为HCC发生MVI的潜在预测生物标识物。

(文章详见--Radiology:玩转DKI之利用DKI评价肝细胞肝癌微血管浸润的价值。)

Radiology:玩转心脏电影MRI之预测射血分数减低患者的死亡率。

射血分数,即LVEF(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是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心室收缩时并不能将心室的血液全部射入动脉,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心室舒张期的容积:左心室约为145ml,右心室约为137ml,博出量为60-80ml,即射血完毕时心室尚有一定量的余血,把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一般50%以上属于正常范围,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越大。本研究旨在评价心脏电影MRI评估左心室(LV)长轴功能(收缩晚期二尖瓣平面偏倚(MAPSE))预测射血分数减少(EF)患者预后的价值,并将结果发表在Radiology上。

本研究共回顾性分析了1040例EF少于50%的患者,并行心脏MRI来评估LV功能异常。在四腔心切面评价晚期MAPSE。主要研究终止点为患者全因死亡。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检验晚期MAPSE和死亡的独立相关性。在嵌套模型中评价晚期MAPSE的额外预后价值。

结果为,在中位随访4.4年后,共有132例患者死亡。在Kaplan-Meier分析中,死亡风险增加与晚期MAPSE三分位数降低密切相关(对秩数P = .0001)。能够相对维持晚期MAPSE(>9 mm)的患者极少出现死亡,无乱他们的的EF是否在35%以下。钆剂延迟强化(LGE)和晚期MAPSE低的患者与LGE和晚期MAPSE高的患者相比幸存的几率明显减少(对秩数P< .0001)。晚期MAPSE经调整临床和影响学风险因子后,与死亡风险具有独立相关性,其中临床和影像学风险因子中单变量预测因子包括年龄、体质指数、 、LV舒张末期体积分数、LGE和EF(每减少1mm,OR=2.051; 95%CI: 1.520, 2.768; P < .001)。将晚期MAPSE纳入模型中明显提高模型拟合度(似然比检验P < .0001),曲线下面积(由0.675增加到0.844; P < .0001)。净重新分类指数提高1.036(95% CI: 0.878, 1.194)。

本研究表明,晚期MAPSE是LV功能异常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其能够对常规临床和心脏MR因子具有额外的补充价值。

(文章详见--Radiology:玩转心脏电影MRI之预测射血分数减低患者的死亡率。)

Radiology:在PET/MRI评价基于深度学习MR成像衰减校准方法的可行性

本研究旨在提高和低价基于磁共振(MR)的深度学习方法衰减校准(AC)(深度MRAC)在颅脑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MRI的价值,并将结果发表在Radiology上。

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在MR图像中来模拟CT扫描从而建立PET/MR成像AC传输途径。深度卷积自动编码器进行识别空气、骨头、软组织并与CT图像进行匹配、训练。利用30例3D T1加权颅脑图像对该模型进行训练,通过比较生成的模拟CT扫描与CT扫描数据来评价10患者。利用推荐的方法对5例受试者进行即时PET/MR成像进行前瞻性研究。利用协方差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来比较PET深度MRAC重建错误和两种现存的基于MR成像的AC方法和基于CT的AC方法。

深度MRAC能够提供准确的模拟CR扫描,空气、软组织和骨头的平均Dice系数分别为0.971 ± 0.005、 0.936 ± 0.011、0.803 ± 0.021。另外,深度MRAC能够提供良好的PET结果,在大部分的脑区平均错误低于1%。与基于Dixon 软组织和空气分割技术(-5.8% ± 3.1)和解剖学基于CT模板(-4.8% ± 2.2)比较,深度MRAC实现了很低的PER重建错误(-0.7% ± 1.1)。

本研究表明,研究人员从高分辨率3D MR图像中研发出了一种能够产生局部CT值的模拟CT扫描(软组织、骨和空气)的方法,并在颅脑PET/MR成像中进行评价。基于MR成像的AC深度学习方法能都减少PET重建错误。

(文章详见--Radiology:在PET/MRI评价基于深度学习MR成像衰减校准方法的可行性)

Radiology:淋巴系统有病变?用个MR新技术检查检查!

淋巴系统由淋巴、淋巴管、淋巴结与淋巴组织等组成:(扁桃腺、脾脏 、胸腺)所有的淋巴管最后汇集成两条主要的大淋巴管,包括胸管与右淋巴管再注入静脉而重新进入血液循环中。本研究旨在评价双弛豫对比(DARC)磁共振(MR)淋巴管显像与常规MR淋巴管显像在继发性淋巴水肿患者单显淋巴系统的临床价值,并将结果发表在Radiology上。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析了42例DARC MR 淋巴显像研究与42例常规MR淋巴显影的诊断价值。两位阅片者独立的对静脉污染进行分级:无、轻度、中度和中度。利用线性加权Cohen κ统计进行评价阅片者间对静脉污染分级。利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每位阅片者常规MR淋巴显像和MARC MR淋巴显像在每站淋巴结等级分布的差异性。

结果为,DARC MR淋巴显像的静脉污染要明显少于常规MR淋巴显像(P < .001)。两名放射科医生评价中度及重度静脉污染的比例在远端肢体、肢体中部和和近端肢体分别为64% (27 of 42) 、69% (29 of 42),23% (10 of 42) ,2% (1/42) and 9% (4/42),而在DARC MR淋巴显像中分别为0% (0/42),2% (1/42),0% (1/42)。在延长回波时间抑制静脉信号的同时,淋巴信号部分衰减(中位减低月45%),而这并不影响诊断质量。

本研究表明,DARC MR淋巴显像能够单显淋巴系统图而无静脉污染,从而有助于相关影像学诊断及指导外科手术。

(文章详见--Radiology:淋巴系统有病变?用个MR新技术检查检查!)

Radiology:将节约进行到底!减少18F-FDG剂量在临床PET/MR成像的应用

葡萄糖是人体三大能源物质之一,将可以被PET探测并形成影像的的正电子核素18F标记在葡萄糖上,即18F-脱氧葡萄糖(18FDG)。因为18FDG可准确反映体内器官/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因此被誉为"世纪分子",是目前PET-CT显像的主要显像剂。恶性肿瘤细胞由于代谢旺盛,导致对葡萄糖的需求增加,因此静脉注射葡萄糖类似物--18FDG后,大多数肿瘤病灶会表现为对18FDG的高摄取,因此可应用18FDG PET-CT显像可早期发现全身肿瘤原发及转移病灶,准确判断其良、恶性,从而正确指导临床治疗决策。

本研究旨在验证利用硅光电倍增管探测器(SiPM)进行时间飞跃法-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磁共振(MR)成像中临床所能接受的注射氟18-氟脱氧葡萄糖(F18-FDG)的剂量,并与TOF-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T)Lu1.8Y0.2SiO5(Ce)或LYSO探测器进行比较在不公体质指数患者中的效果,并将结果发表在Radiology上。

本研究共纳入了74例具有不同恶性肿瘤的患者,并行连续全身TOF-PET/CT和TOF-PET/MR成像。提取注射不同剂量18F-FDG下的PET图像。有两名阅片者对全身图像质量进行评级,以及每一部位的图像质量,然后评价恶性肿瘤的显示质量。

结果为,注射剂量为70%或60%18F-FDG PET/MR的图像质量与PET/CT的图像质量相似。在注射剂量为50%时,仅在BMI低于25 kg/m2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图像质量尚能维持一致。与有TOF重建的PET图像相比,在无TOF重建的PET图像会出现较高的伪影评分和锐利度减弱。

本研究表明,对BMI超过25 kg/m2患者利用SiPM探测器进行TOF-PET/MR成像时,将18F-FDG注射剂量降到60%(减少40%)仍能达到满足临床需要的PET图像质量。另外,对BMI低于25 kg/m2患者,注射50%的剂量仍能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文章详见--Radiology:将节约进行到底!减少18F-FDG剂量在临床PET/MR成像的应用)

Radiology:担心CT对婴儿辐射危害大?试试这种方法!

本研究旨在比较在未进行镇定的条件下利用单轴螺旋16cm宽径探测器CT行婴儿胸部扫描与服用镇定剂后64排CT进行婴儿胸部扫描的图像质量、患儿准备时间和放射剂量,并将结果发表在Radiology上。

本研究共纳入了32例婴儿(组1),并在未服用镇定剂的条件下利用单轴螺旋的16cm宽径的CT扫描仪检查。对不超过5kg的婴儿采用80kVp,对超过5kg的婴儿采用100kVp管电压。收集了30例婴儿(组2)并在服用镇静剂行传统螺旋64排CT扫描仪进行扫描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患儿准备时间、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和图像质量。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连续变量进行评价。利用Mann-Whitney等级检验和κ检验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

两组间体重、年龄、平均CT衰减值、图像噪声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与组2相比,组1的扫描时间节省了83%(0.35s vs 2.01s± 0.21),准备时间节省57%(41.25分钟± 103.78 vs 96.5分钟 ± 151.77),CTDI增加42%(2.03 mGy ± 0.4 vs 3.52 mGy ± 0.03)及DLP增加52%(27.07 mGy·cm ± 6.97 vs 55.84 mGy·cm ± 6.46))(P值均 < .05)。

本研究表明,与在服用镇定剂的条件下采用传统64排螺旋CT相比,未服镇定剂的条件下使用单轴旋转16cm宽径的CT扫描仪进行婴儿胸部成像能够减少辐射剂量、准备时间、总扫描时间的同时提供相似的图像质量。

(文章详见--Radiology:担心CT对婴儿辐射危害大?试试这种方法!)

Radiology:铁沉积会与淋巴瘤的恶性程度具有相关性吗?

本研究旨在分析淋巴瘤病变内的低信号强度区域(LSIRs)的发生率及分布,并将其与氟脱氧葡萄糖(FDG)摄入率和炎症的生物学标志物进行比较,并将结果发表在Radiology上。

本研究分析了61例未行治疗的患有巨大淋巴瘤(肿块长径≥7 cm)的患者。当肿瘤内的LSIR在b值为50 sec/mm 2扩散图像显示时,进行T2加权梯度回波(GRE)序列成像,并分析病变内的钙化情况,并与CT进行比较。在两组中,利用普鲁士蓝染色对LSIR组织标本进行检测。比较生物性炎症因子指标和基线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CT)参数(最大标准摄入值[SUV max]、肿瘤代谢总量[TMTV])。

结果,共在22例患者检查LSIRs,在GRE图像上表现为信号丢失。1处LSIR为钙化,3处LSIRs依靠活检。在18例患者中,LSIRs也许与局灶性铁沉积有关,这在两例患者中通过普鲁士蓝染色证实。LSIRs似乎与铁沉积相关是由于其多发生在侵袭性淋巴瘤中(9/26霍奇金淋巴瘤和8/2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VS.1/15例滤泡性淋巴瘤,P = .047),尤其是在晚期(15/18例)。LSIRS分别出现在脾(n = 14)、肝脏(n = 3)和淋巴结(n = 8)中,与局灶FDG高摄入相关,平均SUV max 分别为9.8、6.7、16.2。这些患者与无沉积的患者相比,血浆C反应蛋白、α 1球蛋白、α 2球蛋白,并多见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分别为P = .0072, P = .003, P = .0068, and P < .0001),并且他们的TMTV(P = .0055)明显升高,脾受累更常见(P < .0001)。

本研究表明,由于局灶性铁沉积产生的LSIRs在淋巴瘤病变中发现,其与生物学炎症综合征具有相关性。

(文章详见--Radiology:铁沉积会与淋巴瘤的恶性程度具有相关性吗?)

Radiology:射频消融对早期乏血供肝癌的疗效怎么样?

本研究旨在回顾性评价射频脉冲(RFA)对早期乏血供肝细胞肝癌(HCCs)的临床预后,并将其与典型富血供HCCs的临床预后进行比较,将结果发表在Radiology上。

本研究共纳入了56例经病理学证实为HCCs而经非侵入性检查结果进行定性诊断的患者(男女比例为40:16;平均年龄61.8岁,范围为33-87 岁),并于2009年1月-2013年12月进行了RFA。同期,收集了240例富血供HCCs并行RFA治疗的患者。利用Kaplan-Meier分析评价总体生存率(OS)、无进展生成时间(PFS)和局部肿瘤进展(LTP)的累积发生率,并利用Cox比例危害回归模型进行两组比较。在初次分析后,利用倾向得分分析减少潜在偏倚。

共有56例早期乏血供HCC患者在RFA后达到完全消融。56例早期乏血供HCC患者的5年LTP累积发生率要明显低于240例富血供HCCs的患者(5.4% vs 20.8% ;HR= 6.57 [95% CI: 1.59, 27.2]; P = .009)。在倾向匹配后,早期乏血供HCC患者的5年LTP累积发生率仍然显着低于富血供HCCs的患者(5.4% vs 23.0%; P = .025;HR= 5.71 [95%CI: 1.27, 25.8])。两组间OS并无统计学差异(P = .100)。另一方面,56例早期乏血供HCC患者(92.7%)的1年PFS似乎要优于240例富血供HCCs的患者(79.4%),但整体两组并无显着性差异(P = .066)。

本研究表明,经RFA治疗的早期乏血供HCCs与典型富血供HCCs有相似的OS和PFS,而前者的5年LTP累积发生率要比后者低。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