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泌尿肿瘤MDT浦江论坛传来信息,由全国32家省级肿瘤医院参与、国内首个跨区域多学科综合诊治(MDT)网上平台“中国泌尿肿瘤MDT会诊平台”,经3个月试运转正式启动。
本报讯(驻地记者 孙国根 通讯员 王懿辉)7月8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泌尿肿瘤MDT浦江论坛传来信息,由全国32家省级肿瘤医院参与、国内首个跨区域多学科综合诊治(MDT)网上平台“中国泌尿肿瘤MDT会诊平台”,经3个月试运转正式启动。
据悉,该会诊平台试运转期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肿瘤MDT团队已经与北大一院、江苏省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西医院等多个泌尿肿瘤多学科团队成功举办了4次点对点、多点线上远程MDT会诊。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曾接诊一病情较重的疑难病例,这位43岁的前列腺癌患者,医生考虑肿瘤已侵犯膀胱,诊断为中晚期前列腺癌,但该患者还伴有早搏、溃疡性结肠炎、便血等多种疾病。病情的复杂性,严重影响了治疗措施的选择,病人也很苦恼。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虽拥有业内顶尖的泌尿肿瘤MDT会诊团队,病人慕名而来,但对如此复杂的前列腺癌病例,该团队依然没有十足的把握。于是,将该病例提交中国泌尿肿瘤MDT会诊平台讨论。通过视频会诊,全国多方专家展开交流,部分未能到现场的专家还通过智能手机接入平台参与讨论。最终给出了覆盖诊治、预后、康复的最佳全程管理方案。病人说,虽然抗癌路漫漫,但有中国泌尿肿瘤MDT会诊平台和全国顶尖的专家陪伴,我现在可以安心接受治疗了。
据悉,该会诊平台的工作方式非常便捷,具有兼容性,普适性,实用性等特点,支持两个或多个团队、团队内部、个人与个人等会诊模式;参与方式简单快速,全国32家参与单位,任何一家都可从临床需求出发,择时发起MDT会诊平台模式;所有模式均支持远程参与、在线直播、录像回放等形式;视频稳定可靠,支持绝大多数现有主流的软硬件环境及移动设备;并具有会诊资料统一管理,会诊意见标准化,易于搜索,有迹可循,分享合作便捷高效等优势。
目前,该会诊平台今年第三季度已满额预约,但纵贯南北、直通东西由各区域泌尿肿瘤MDT团队参与的更多场次的联合会诊正在积极筹备中,未来随着会诊数量的增加,中国各地更多患者将从中获益。
据记者了解,早在2005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率先与国际接轨,建立了泌尿系统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并在每周一下午开设“多学科综合诊疗”门诊。十余年来,该院多学科团队讨论病例550余次,诊治疑难病例6000余例,其中还包括数十例慕名而来的海外病患;依靠MDT模式,该院泌尿肿瘤多学科团队研究者发起临床试验4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编入临床指南;迄今,该院泌尿肿瘤MDT已经接受了1000余人次国内同行观摩交流;同时,在该院泌尿肿瘤MDT团队的带动下,国内越来越多的泌尿肿瘤诊治机构开始推行MDT诊治模式。
据本届论坛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叶定伟教授介绍,MDT让医师手上有了诊治的“标尺”,多学科专家联合诊断、联合治疗模式,是目前对付恶性肿瘤最有效的诊治方法,通过集中讨论和交流,可明确肿瘤的分期及基本状态,为患者制定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保障患者可获得高质量的诊治建议和较好的治疗计划,避免过度诊疗和误诊误治,具有高疗效,低反应,患者痛苦少,生存质量高,生存时间长等特点,最终可达到切实有效、科学抗癌的目的。但长期来,国内泌尿肿瘤诊治水平不均衡,各家医院的专家都是稀缺资源,一号难求,多学科专家为一个病人(或一个案例)聚在一起出谋划策更难,全国多学科团队专家齐聚一方,难上加难,但MDT会诊平台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它借助互联网,使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顶级泌尿肿瘤多学科团队瞬间惠及更广大区域,让泌尿肿瘤患者就近获得国内顶级水平的MDT服务,可从规范和最优化的讨论方案中实现最大程度的生存获益。
叶定伟说,结合此前积累的运营经验,该会诊平台计划在2年内与国内100个泌尿肿瘤MDT团队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成长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MDT理念、模式与服务,促进中国各级医疗机构泌尿肿瘤MDT团队的建设,帮助中国人群实现泌尿健康的全程管理。
叶定伟以其所在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MDT团队为例,每周只能为10到15例患者进行会诊,数量非常有限。随着社会老龄化以及生活方式西化等,目前,在男性肿瘤中,包括前列腺癌、膀胱癌等在内的泌尿外科肿瘤总体发病率超过了排名第二的大肠癌。未来需求巨大。为此,中国泌尿肿瘤MDT会诊平台在本届论坛上提出的宗旨是,人人可以获得MDT,让天下没有难做的MDT。
图片说明
图一:第三届泌尿肿瘤MDT浦江论坛开幕式场景 王懿辉摄
图二:第三届泌尿肿瘤MDT浦江论坛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叶定伟教授致辞 王懿辉摄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