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肿瘤

“癌”还是“非癌”?

作者:齐鲁医院 苏鹏 田玉清 来源: 日期:2016-08-01
导读

日前,JAMA ONCOLOGY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吸引了许多医务工作者的眼球,这篇论文研究的是非浸润性包裹性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癌(EFVPTC)。该研究的特殊之处在于可能这个“癌”就不再叫做“癌”了,而改称甲状腺伴乳头状核特征性的非浸润性滤泡性肿瘤(NIFTP)。

讯(通讯员 苏鹏 田玉清)日前,JAMA ONCOLOGY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吸引了许多医务工作者的眼球,这篇论文研究的是非浸润性包裹性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癌(EFVPTC)。该研究的特殊之处在于可能这个“癌”就不再叫做“癌”了,而改称甲状腺伴乳头状核特征性的非浸润性滤泡性肿瘤(NIFTP)。其对不伴有包膜和/或脉管浸润的包裹性滤泡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标准重新修订,界定为具有极低度恶性潜能的甲状腺高分化肿瘤(交界性肿瘤),是甲状腺肿瘤病理分类中的一大变革,该概念将作为“原位癌”(癌前病变)编入2017年WHO内分泌肿瘤病理分类第四版。该论文对该疾病诊断标准的重新修订和新概念的提出引用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刘志艳副教授的研究成果。

刘志艳的研究成果“甲状腺伴可疑乳头状癌细胞核特点的包裹性滤泡性肿瘤(所谓恶性潜能未定的高分化肿瘤)的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特点”(“Encapsulated follicular thyroid tumor with equivocal nuclear changes, so-called well-differentiated tumor of uncertain malignant potential: a morphological,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molecular appraisal.”),为山东大学与日本和歌山医科大学共同研究成果。论文对30例甲状腺伴可疑乳头状癌细胞核特点的包裹性滤泡性肿瘤做了回顾性研究,指出伴有可疑乳头状癌细胞核特点的肿瘤,其形态学特点不足以诊断包裹性滤泡性乳头状癌,与其具有不同的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特点,而与甲状腺滤泡腺瘤类似,其预后良好,单纯肿瘤切除后平均随访80月余均无复发和转移。并提出,对甲状腺包裹性滤泡性肿瘤,应该采取更为严格的诊断标准,以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医疗,我们推荐采用“甲状腺恶性生物学行为未定的高分化肿瘤”的概念,来替代原来“甲状腺包裹性滤泡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这一类病变应为交界性病变。该结论在2013年被Christopher D. M. Fletcher教授主编的第四版《Diagnostic Histopathology of the Tumors》(《肿瘤诊断组织病理学》)引用。

刘志艳的该篇论文对甲状腺交界性肿瘤的组织形态学及细胞核特点做了重新界定,成为国际医学界对该疾病诊断标准重新修订的重要依据,引起全球内分泌病理专家的广泛关注。刘志艳分别于5月30日和6月1日在第19届国际细胞学会上,针对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作精彩发言,介绍了其团队在NIFTP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及其细胞病理学特点,以及高危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学特点。此外,该论文通过循证医学研究,证明原来诊断为“恶性”的一小部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起源的肿瘤,本质上具有近乎“良性”生物学行为,对甲状腺肿瘤分类产生了直接影响。2014年,美国匹兹堡大学的Nikiforov教授,根据包括本研究在内的一系列前期研究成果,组织全球26位内分泌病理专家(该论文通讯作者Kennichi Kakudo教授参加了本研究,刘志艳参与了其中的病例诊断和部分统计工作),对于210例该类肿瘤进行了评估,得出与我们研究相同的结果,即这部分肿瘤具有良好的生物学行为,单纯肿瘤手术切除已经可以治愈,而无需追加进一步手术和I131治疗。工作组在2015年USCAP会议上对该组病变统一命名,改为“甲状腺伴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滤泡性肿瘤(Non-invasive follicular thyroid neoplasm with papillary-like nuclear features)”。这一新概念将被纳入2017版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分类之《内分泌器官肿瘤分册》。

分享: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