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85岁,原有乙肝、肝硬化和不稳定的阵发性房颤20余年。2011年11月,患者在南方医院随访体检时被发现肝右叶1枚直径0.8 cm大小结节。
典型病例分享
病例1
患者,男,85岁,原有乙肝、肝硬化和不稳定的阵发性房颤20余年。2011年11月,患者在南方医院随访体检时被发现肝右叶1枚直径0.8 cm大小结节。因没有确诊,加之患者年事已高,心脏病时有发作,一直在家乡治疗。直到2012年5月底,患者因心脏病反复发作再次到该院住院,检查发现肝内结节已经长成2.3 cm大小肿瘤。经该院肝脏肿瘤多学科协作组以及心脏内科专家会诊,认为患者高龄加上心脏病,风险极高,不能耐受外科手术切除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建议待心脏病稳定后可进行局部消融治疗。
考虑到常规射频消融对心脏可能存在的刺激,专家认为冷冻消融可能对心脏的影响更小,且无疼痛刺激,该患者适宜接受冷冻消融治疗。手术前和手术中由心内科专家对患者心脏情况密切监护。
经过近半个月的术前调整,终于稳定了患者的心脏病和情绪。此时肿瘤已经长大到直径3.2 cm大小(图1)。于是,在B超引导下,医生采取了多针穿刺的办法,将消融针准确定位覆盖在肿瘤范围,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冷冻消融治疗后,肿瘤被有效杀灭,患者无任何不适和意外发生。治疗期间患者甚至还谈笑风生。
手术后2天,患者顺利出院,目前按时随访,2次复查CT均未见肿瘤残留及复发(图2)。
多学科医生协作能够兼顾到多种疾病的诊疗,使疾病诊治更加有序,使诊疗方案更科学完善和更全面,也可使各种先进的诊疗技术相互补充,使很多以往非常困难或不可能进行的治疗得以实施,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点评:
肝癌客观上需要联合治疗,肿瘤作为慢性病也需要长期跟踪随访管理。尽管综合性大医院专业科室分工日益精细,技术日臻精妙,而在此基础上的协作却显示出1+1大于2的效果。多学科协作无疑给广大病人带来福音。
目前,推广肝脏肿瘤多学科协作模式已写入卫生部最新发布的指南中。
点评:
患者,男,48岁,2011春节后被当地医院检查发现患有晚期肝癌——肝右叶肿瘤直径13.4 cm大小,医生劝患者放弃治疗,回家休息。
患者到南方医院肝脏肿瘤中心就诊,经肝脏肿瘤多学科协作组专家会诊,给他定下了分阶段的综合治疗方案:介入治疗+免疫调节治疗,适时手术治疗。经4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联合免疫治疗后,肿瘤直径缩小到5.6 cm(图3), 达到了手术切除指征。
2012年1月,患者的肝癌被完整切除。手术后患者被加入到肝脏肿瘤中心的随访系统中,由医护人员随访观察,迄今未见复发(图4)。
病例2
我国绝大多数的肝癌是由乙肝、肝硬化发展而来,即肝癌病人同时患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以及焦虑症等多种疾病。临床上仅关心肝癌治疗而不顾其他疾病的单打一的片面诊疗方法,以及只顾及住院期间眼前疾病治疗,而不进行治疗后随访观察指导,是较普遍的现状。
肝病中心的随访系统试图改变以上现状。经实践证明,该随访系统对肝病病人进行“一条龙”管理,不仅能使慢性肝病得到科学全面诊疗和跟踪观察,且能及时发现早期肝癌并予以根治挽救生命,同时作为一种医疗服务,使患者的心灵得到慰籍,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 [3410501]
点评:
病例3
患者,男,70岁,10年前因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发展为肝癌,在外院手术治疗。术后2年中患者在多家医院进行肿瘤诊疗,接受了包括介入、消融、放疗等几近全方位肿瘤治疗。但术后不仅肿瘤多次复发,而且乙肝也未进行系统治疗,患者身心疲惫,焦虑难眠,倍受煎熬。
患者到肝病肿瘤中心就诊后,该中心即刻对其病情进行了多学科专家会诊,明确了诊疗方案:首先要抗病毒治疗以长期控制病毒性肝炎,同时利用肝病中心随访系统由医护人员长期跟踪,密切观察其肝炎和肝癌的病情变化,并请相关科室医生对其焦虑症予以辅助治疗。
7年来患者接受了系统治疗与随访,在此期间(2008年)曾接受增强CT检查,及时发现了极早期肿瘤复发病灶,并予以微创治疗根除。迄今患者的病情稳定,心情得到了宽慰,安享退休生活。
[未完待续,接《肝癌诊治“一条龙”管理2》]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