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诊治中细胞周期蛋白的应用前景 ——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詹启敏院士

作者:詹启敏 院士        期刊:2015年-11月(59期)

        

詹启敏 院士

        由广东省抗癌协会 、美中抗癌协会(USCACA)、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癌症》杂志联合主办的第4届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将于2015年11月5日~7日在广州召开。

        在本次大会中 ,詹启敏院士将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与会者介绍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异常在肿瘤恶性表型形成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中国医学论坛报》作为本次大会会刊的制作方也对詹启敏院士进行了采访。以下为詹院士访谈的主要内容。

        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及中国的众多著名肿瘤学专家及学术精英,这些专家和学术精英将围绕“关注学科发展前沿,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大会主题,为与会者介绍当前国内外肿瘤的最前沿、 最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肿瘤防治的新观念、 新进展和新资讯。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研究意义细胞周期蛋白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因此, 细胞周期调节蛋白是生命活动中最重要的事件。当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出现问题时, 会出现细胞周期检查点缺陷, 生命活动将出现异常, 其中就包括肿瘤的发生。可以说, 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细胞调控机制的破坏。也正因如此, 对于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研究, 在帮助我们了解肿瘤, 明确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上具有重大意义。目前研究发现, 细胞周期检查点缺陷的肿瘤细胞对电离辐射和某些抗癌药物十分敏感。因此,这些蛋白作为治疗靶点的研究对于临床上有效地治疗或治愈肿瘤具有重大意义。

        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应用前景

       詹院士也针对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展望。首先, 因为肿瘤的发生与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异常密切相关, 故而这些蛋白的检测结果可以作为临床肿瘤诊断的重要标志物。当病情进展, 肿瘤发生转移或复发时, 也会在相关的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检测值上反映出来, 因此, 这些蛋白也可以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 肿瘤进程和肿瘤预后的重要标志物。这些蛋白会与某些化疗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 对这些蛋白的检测可以为临床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帮助。而这些蛋白本身可以作为治疗靶点, 也为我们治疗肿瘤提供方向。

        总论

        细胞调控周期蛋白异常、 细胞周期检查点缺陷作为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它的研究, 将帮助我们在临床上实现肿瘤的预测、 预警及早期诊断。与此同时, 细胞周期检查点缺陷也是可以用来研究肿瘤特异性治疗的靶点。通过开展特异性的肿瘤靶向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措施, 有助于在临床上实现肿瘤的有效治疗, 进而降低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