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解开艾滋病病毒无法根除之谜
由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诺奖获得者大卫·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近日发现,艾滋病病毒会利用已感染细胞来接近健康细胞,从而实现病毒大批量传播,这可能是艾滋病病毒在经过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成功治疗后,仍能在少数受感染细胞中存活的原因。
目前,艾滋病病毒感染细胞有两种方式:一是无细胞传播,即病毒在血浆中移动,遭遇免疫系统细胞(T细胞)时,对其传染;二是细胞间传播,病毒以被感染的供体细胞作为媒介在细胞间传播。一旦发现未受感染的靶细胞,供体细胞便将病毒传染给该细胞。
研究小组分别使用细胞外艾滋病病毒和供体细胞来感染靶细胞。使用的供体细胞缺少一种天然标记HLA-A2,而靶细胞则有这种标记,这将有助科学家分清两种细胞。结果显示,无论是否有抗病毒药物作用,靶细胞都会被感染。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无细胞传播方式感染的细胞在抗病毒药物作用下,数目急剧下降,而即使在大剂量药物的作用下,通过细胞间传播感染的细胞依然是缓慢减少。“我们发现,细胞间传播使更多病毒作用于一个细胞,” 该小组成员Alex Sigal说,“这使得病毒存活的几率大大增加。”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抗病毒药物无法根除艾滋病病毒感染。药物治疗本质上说是一种概率性杀毒,即它们不能100%地杀死病毒。所以,当病毒数量变多时,其存活并感染下一个细胞的几率变大。
另一个可能是艾滋病病毒进入潜伏期,病毒潜伏在细胞的DNA中,聚集成一个病毒库,不发生复制作用,因而药物对其无效。Sigal表示,这两种方式可能存在相互影响。
“确定病毒的细胞间复制是否导致艾滋病病毒库的产生,对研究治疗方案尤为重要”,他说,“我们不能用对付病毒库的方式来对付(细胞间复制)。”理论上来说,通过激活潜伏病毒库中的病毒,有助实现病毒的根除,但如果病毒进入新细胞内,它们将变得难以对付。
“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从生理学水平上了解艾滋病病毒是怎样通过细胞间传播来感染像淋巴结这样的器官,”Sigal说。
英国科学家发现消灭艾滋病毒的有效途径
来自伦敦剑桥大学和英国皇家学院的科学家通过冻结蛋白质外壳中的小孔,成功抑制了艾滋病毒的繁殖。病毒通过这些微孔来建造传染性DNA。生物学家将这项研究的有关报告发表在《自然》杂志之上。 艾滋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为了感染细胞,它必须将组成其基因的RNA转换成DNA。然而,科学家们不知道病毒如何获取必要的核苷酸——遗传物质的基石。另外,他们也不清楚艾滋病毒是如何成功保护其DNA免受保护系统识别细胞的。
研究人员研究了衣壳的分子结构——由蛋白质组成的病毒外壳。此外,病毒学家已经创建了艾滋病毒的突变版本,用来了解衣壳的变化如何影响它的感染能力。事实证明,在外壳中存在特殊的微孔,其形状类似于隔膜。核苷酸通过它们进入内部,其中包括那些负责识别外源DNA的其他外来分子。当科学家通过六溴苯阻塞微孔的时候,病毒丧失了自我复制的能力。
研究人员强调,他们测试的抑制剂不能通过血浆膜渗透到细胞中。然而,他们希望在将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创造针对艾滋病毒的有效药物。在这种情况下,病毒将无法繁殖并抑制免疫系统活性,有助于防止感染发育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的一种病毒。1983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美国首次发现。它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的一种。
抗艾滋病病毒新型抗体药物取得了欣慰的临床试验结果..
【艾滋病治疗与预防新进展】现有一种新的药物,可能也是目前为止最有前景的药物,其可能作为一种治疗HIV(艾滋病病毒)的新的治疗方式。这种药物被称为10-1074,其也有希望为那些HIV感染高危人群提供预防方法。
该药物属于一种广泛中和抗体,该抗体出现在HIV感染者体内,这些被感染者的体内的免疫力很弱。这种抗体是Rockefeller大学研究员Michel Nussenzweig的主要研究对象,其是分子免疫学实验室的负责人。
来自Nussenzweig的实验室的工作人员Till Schoofs表示:“相对于先前报道过的抗体,该抗体能够结合到HIV的不同部位,其实现今阶段最有前景的广泛中和抗体。”
现今阶段,HIV感染的治疗通常采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最早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虽然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延长感染者的寿命,但是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法存在一些重要的缺陷:首先其可能会带来许多副作用,而且患者需要终生服药。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们一直坚持不懈地寻找新的治疗方式,而已有许多证据表明广泛中和抗体可能可以作为替代治疗方法。
药物10-1074的早期临床研究包括了19个HIV感染者和14个健康人。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该抗体是否安全以及其在人体内是否真的可以起到抗病毒的作用。大部分研究对象是来自于Rockefeller大学附属医院,但同时也有部分病人是来自德国Cologne大学的附属医院。研究人员表示:在纽约要找到体内病毒高水平的病人的难度很大,所以我们与Cologne大学的合作十分有意义。
研究人员发现13名感染者在服用10-1074药物后,11名患者体内的病毒水平明显降低,虽然在后续研究中,这些患者的血液中还是能够发现耐药的病毒,但这些病毒对其他作用于不同位置的中和抗体类的药物还是敏感。以上研究结果1月份发表在了《Nature Medicine》杂志上。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非感染者的血液样本,并且发现药物10-1074可能可以作为有效预防艾滋病的方法。所以对于HIV感染高危人群,例如拥有多个性伴侣或者性伴侣为HIV感染者的人群,可以考虑服用该药物来预防HIV感染。但是这种预防方式像许多治疗方法一样,同样具有副作用,而且服药者需要每天服药,所以药物使用的依从性较难让人满意。
研究人员表示,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该药物可能可以代替现今阶段的预防药物,但是为了进一步揭示该药物的优越性,我们还需要再进行更大范围的试验,从而来确定其是否能够在人体内长时间保持活性。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研究人员正在尝试修饰该抗体的结构来延长其作用时间,从而降低服药频率。另外研究人员也试图联合使用药物10-1074和3BNC117,希望能够通过结合病毒的不同部位来提高药物的作用效率。
我国将发力艾滋病遏制与防治
新华社电 近日,国务院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 “十三五” 行动计划》指出,我国将进一步提高艾滋病居民防治知识知晓率,扩大检测、加强随访,全面落实救治救助政策,护航 “健康中国” 建设。
数据显示,过去 5 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发现率提高 68.1%,病死率降低 57.0%,重点地区疫情快速上升势头得到基本遏制。
随着城镇化脚步的不断加快,艾滋病防治工作变得更加艰巨,新、老问题并存。相关专家指出,青年学生感染人数增加较快,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合成毒品滥用及不安全性行为在一定范围存在等诸多因素,加大了艾滋病传播风险,人口频繁流动增加了预防干预难度。
对相关防治知识的知晓是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有力之盾。今后 5 年,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将达 85% 以上。流动人口、青年学生、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等重点人群以及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均将达 90% 以上。行动计划指出,要提高宣传教育针对性,增强公众艾滋病防病意识。
“艾滋病的发病特征并不明显,因此扩大检测范围,能最大程度地发现感染者、病人,有效减少艾滋病传播。”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说。
行动计划指出,要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和病人,构建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网络,根据需要设置艾滋病确证检测实验室,并切实提高首次随访工作质量。
今后 5 年,我国将实行 “暖心” 救助。行动计划指出,要逐步提高感染者和病人生存质量,全力推进抗病毒治疗工作,优化艾滋病检测、咨询、诊断、治疗等工作流程。同时,要依法保障感染者和病人就医、就业、入学等合法权益。(王宾)
评论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1486号
京卫网审[2013]第0193号(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