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肝衰竭的主要病因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肝细胞大量坏死或功能丧失,导致肝脏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侯群。[详细]

中外专家共话肝衰竭

由欧洲肝病研究学会(EASL)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CSH)联合主办的肝病学院(EASL School of Hepatology),于2016年3月10日在北京、3月11日在上海顺利召开。会议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担任名誉主任,EASL现任秘书长卡斯特拉(LaurentCastera)教授、中...[详细]

肝衰竭治疗

肝衰竭治疗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近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石新星等人发文,旨在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指出,HBV-ACLF是一个高病死率疾病,常常合并多种严重并发症。而影响HBV-ACLF患者1年病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WBC、MELD评分、肝性脑病、电解...[详细]

异甘草酸镁对D-氨基半乳糖致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

     近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小鹏等发文,旨在探讨异甘草酸镁对D-氨基半乳糖致急性肝衰竭(ALF)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指出,异甘草酸镁可通过降低促炎因子、升高抗炎因子降低炎症反应,对ALF大鼠具有保护作用。本文于2016年2月6日在线发表在《临床肝胆病杂志》上。[详细]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亚急性肝衰竭的效果分析

    近日,河南省人民医院侯环荣等发文,旨在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血液滤过(HF)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亚急性肝衰竭(SALF)的临床疗效。研究指出,PE联合HF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SALF与单纯行PE治疗相比,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纠正电解质紊乱、改善肾功能、提高总有效率、降低平均住院时间...[详细]

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肝肾综合征的预测因素分析

    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艳芳等发文,旨在了解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并发肝肾综合征(HRS)的临床特点,探讨预测ACLF患者发生HRS的因素。研究指出,合并腹膜炎、Cys-C、SCr、HCO3-是ACLF患者发生HRS的有效预测因素。该文章于2015年08月11日在线发表在《临床肝胆病杂志》上...[详细]

四种评分系统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

    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刘欢等人发文,旨在比较MELD、MELD-Na 、iMELD及MESO四种评分系统预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经过人工肝治疗短期预后的价值。该研究指出,四种评分系统均能较好地预测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经过人工肝联合内科综合治疗后短期临床预后,相比之下,iMELD...[详细]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水平及临床意义

    本研探讨乙型肝炎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failure, ACHBLF)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水平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本文于2015年04月15日在线发表在《临床肝胆病杂志》第31卷第5期。 本研究收集2010年6月至2014...[详细]

重症医学在肝衰竭救治中的处理策略

    急性肝衰竭(ALF) 治疗除了需要替代复杂的肝脏代谢功能之外,尚需要逆转导致患者死亡的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国外学者早就呼吁,ALF患者应统一收入ICU管理。肝衰竭监护治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肝性脑病(HE)合并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的处理、危重肾脏病学、严重脓毒症的处理以及多脏器支持(MOST)等方面...[详细]

血浆置换对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随着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应用,肝衰竭的内科治疗效果已有明显提高,其中血浆置换术是人工肝支持系统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肝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发现内毒素以及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NF)γ等细胞因子与肝细胞的坏死、肝衰竭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为进一步研究这些炎性细胞因子与肝衰竭...[详细]

基因治疗成功治愈大鼠肝衰竭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儿童医院研究人员首次发现,通过基因治疗重新启动控制肝细胞功能的基因可能治愈肝衰竭。该研究结果于3月16日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上。如果此研究结果能在人的研究中被证实,未来需要肝移植的重度肝病患者可能能够得到治愈,从而减少肝...[详细]

相关专题

评论

主页 | 广告条款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1486号

京卫网审[2013]第0193号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