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曲型:多由于间接暴力导致,跌倒时,肘部弯曲,肘后方着地,暴力传导致肱骨下端导致骨折;由于肘后部皮肤薄弱,容骨折断端易刺破皮肤,造成开放性骨折。2、肘关节脱位:肘关节弹性固定、肘后三角有变化、上臂正常、前臂短。3、手术切开复位者术后2周后:即可开始肘部运动;4、手法复位者固定4-6周后可开始锻炼。
肘部损伤:主要是骨折与脱位
肘关节上方骨折
即肱(gōng)骨髁(kē)上骨折,指肘关节上方约2cm处的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图中圆圈区域),以小儿最多见,约占小儿四肢骨折的3%~7%,肘部骨折的30%~40%,多发年龄为5~12岁。 可由生活伤、运动伤、交通事故以及间接暴力导致,伤前都有手着地受伤史。
常见类型
伸直型:最多见,占85.4%,跌倒时肘部弯曲,手掌着地,地面的反作用力经前臂传导到肱骨髁上部致骨折发生;这类骨折不仅容易损伤桡(ráo)神经和正中神经,也容易导致肘内翻或外翻。
屈曲型:多由于间接暴力导致,跌倒时,肘部弯曲,肘后方着地,暴力传导致肱骨下端导致骨折;由于肘后部皮肤薄弱,容骨折断端易刺破皮肤,造成开放性骨折。
粉碎型:成年人多见,常见于车祸等暴力伤害。
临床表现
肘部肿胀,皮下瘀斑(多较明显);肘部剧痛、活动受限,不能伸直;可触及骨折断端。
并发症
骨筋膜室综合症、肘内翻、肘外翻、血管神经损伤等;其中骨筋膜室综合症最为严重,可出现于创伤后,也可因为治疗不当导致。主要表现为:剧烈疼痛、皮肤苍白、肌肉麻痹、感觉异常、桡动脉搏动消失。
临床诊断
病史,体征;正规正侧位X线就能确诊骨折,及分型;主要鉴别于肘关节脱位(见下文)。
临床治疗
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后石膏外固定、牵引:适用于骨折断端无明显移位、未刺破皮肤、血管神经未受到损伤等情况;一般固定4-5周,X线检查骨折预后良好后,可拆除石膏开始功能锻炼。
手术治疗:
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者、开放性骨折(断端刺破皮肤)、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局部肿胀明显,有骨筋膜室综合征风险者;以及骨折畸形连接、肘内、外翻严重畸形者,可行截骨术矫正。手术方法主要有:切开复位、神经血管修复、交叉克氏针固定等;具体方式因人而异。
肘关节脱位
是四肢关节脱位中第2位常见类型,肘关节处于半伸直位时跌倒,手掌着地,由暴力沿前臂传至肘关节导致;当前臂内、外翻时遭受暴力也可造成肘关节脱位。
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关节脱位鉴别要点
1、肱骨髁上骨折(申直型):肘关节可部分活动、肘后三角无变化、上臂短缩、前臂正常。
2、肘关节脱位:肘关节弹性固定、肘后三角有变化、上臂正常、前臂短。
所谓的肘后三角即当肘部弯曲时可以从内到外摸到的3个突出的骨头,一般情况下3者间位置是固定的。简单而言,肘关节脱位时:肘关节后方可有凹陷区域,其余表现与上述肘部骨折类似。治疗以手法复位为主,若合并韧带损伤则需手术治疗。
功能锻炼
1、固定期间:可活动手指、手腕;抬高患手,可减轻肿胀情况。
2、粉碎型骨折术后一周:可在外固定的支持下做肘关节运动;
3、手术切开复位者术后2周后:即可开始肘部运动;4、手法复位者固定4-6周后可开始锻炼。以下锻炼强度逐渐增加。
肘部弹性伸展:
患手弯曲,掌面朝向脸,用另一只手轻轻朝向肩部推压前臂,直到感到上臂后部有牵拉感。,坚持15-30秒,重复2-4次。
掌面翻转:
坐好,将患手置于大腿上,保持前臂与腿部贴合,上下翻转手掌,重复8-12次。
前臂内外翻锻炼:
患手平放,握住一支笔,慢慢转动前臂,每个方向保持15-30秒,直到换到掌面朝下,重复2-4次。
肘部弯曲伸直:
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尽量将肘部弯曲和伸直,达到轻到中度的伸展,在不引起症状的前提下重复10次,每天3个循环。
前臂旋转:
肘关节呈90°,掌面向上,缓慢的左右转动前臂,达到中度伸展,在不引起症状的前提下重复10次,每天3个循环。
挤捏网球:(可以毛线球等代替)
手握网球,没有疼痛的情况下用力挤压,坚持5秒,放松,再重复10次,每天3个循环。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