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5日起,我们分6期连载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樊代明院士的《整合医学初探》一文。文章刊出约半个月后,我们收到了很多读者的反馈,其中一位读者写来的长信中,特别提到了当今医学教育模式与医学发展要求的脱离。
从7月5日起,我们分6期连载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樊代明院士的《整合医学初探》一文。文章刊出约半个月后,我们收到了很多读者的反馈,其中一位读者写来的长信中,特别提到了当今医学教育模式与医学发展要求的脱离。
我们很快把这篇来信交到樊院士手中,他说“这篇读者来信写得很好。”文章提到的问题,我们深有同感,于是与樊院士有了如下的对话(C:CMT 中国医学论坛报,F:樊代明院士)。
C:读者来信提到,目前“一科定终身”的现象仍然存在,您怎么看?年轻的消化科医生如何才能成长为“大家”?
F:现在学科越分越细,使得医学生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从源头上来说,这个问题还和带教老师有关系,教给学生的知识,本身就不是系统的。
C:老师是有责任的?
F:我觉得是。缺乏有系统、有整合教学理念的老师。所以说,从现在开始要编写整合医学教科书或丛书等,将整合医学教学课程和继续教育渗透到本科、研究生和继续教育中等等。当然,我们不是要反对专科,专科也要发展,只是现在需要把这些专科知识加以整合。
C:我以前是学心内的,我反思自己也有责任。心内学的东西多,工作压力也大,想深入其他学科,实在是分身乏术。
F:单一学科学习到一定程度,就接近饱和了。说到“心”,你想想,不幸的事情发生后,人往往会感到“揪心”的痛,很多时候也会莫名其妙的心里难受。心怎么会有情感和想法?在中国成语中,很多以“心”字打头的,都是描述“心”在想事情,比如心旷神怡、心想事成、心猿意马……
人的健康状态或症状表现不是按照器官而划分的。好比决口泛滥、洪水爆发、漫过村庄,你说是救村庄还是堵决口?要堵决口,那么决口究竟在哪里?这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
C:消化专业病种复杂,涉及脏器之多,强调横向思维,特别是鉴别诊断,诊断难,治疗容易;其他有些学科倾向于纵向思维,诊断容易,治疗有难度。
F:一样的,每一个学科都需要整合,医生不光是要看自己学科的疾病。一病牵动全身,全身状况又会影响疾病,各学科之间需要融会贯通。就消化疾病而言,比如一位溃疡病患者前来就诊,我希望可以有消化内科、内镜医生、外科医生、中医科医生等谈谈各自的看法,回归“以病人为主”的理念。
C:以“病人”为主,而不是以“病”为主。
F:对,医生应该是去看“病人”,而不是去看“病”。国外医生常讲“to see a patient”,这就是他们的工作本质。中国呢?内科医生在讲“我去看病”,外科医生常说“我去开刀”,这种思想很可怕。
C:但恐怕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了。
F:对呀,什么是“病人”?“病人”是得了病的“人”,而不是某个人得了“病”。不仅很多医生忽略了“看病”和“看病人”的区别,就连病人往往也只带着“得病的器官”来看病。
我的一个病人来找我说“胃不好”,我问“你睡觉怎么样?”他说“医生,我的胃不好。”我又问“你大便正常吗?”他还是说“医生,我的胃不好。”反反复复就是这么一句话。同一种病,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结局就会不一样,相应的疗效也就不一样,这也许是“病”的区别,但主要是因为“得病的人”不同。
C:我们前段时间做了一个专题,说的是癌症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可能出现全身不良反应,其中消化道症状最为常见,并且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大,但并非所有肿瘤专科医师都对此有清晰认识,他们关注的重点通常是治疗有效率和患者生存时间。
F:消化道反应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你想,吃都不想吃,那怎么能活?如果解决了恶心、呕吐等,可能营养状况就自然会改善。再比如说,肿瘤对脑部、肺脏的影响,该怎么评估和处理?所以说,各个学科可能都需要考虑如何看待整合医学的问题,有些问题不是靠单个学科就可以解决的。
C:有读者提到目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效率低下。就医疗体制而言,同样缺乏整合模式对吧?
F:患者现在都是分到某一个科室,很难把各个科室合并到一起;有些医院的科室,病人来了,就好像完全属于自己来管,这里面不排除有经济效益。所以需要我们医生提高诊治水平,自身具备“整合”的能力。患者来看病,至少医生需要知道除了自己科室,患者还应该去哪些科就诊;而不是说“我都能解决”,就是这样。
C:全科医学能解决这个问题?
F:全科医学旨在解决普通问题,不会特别深入,是“求和”的过程;整合医学是做“乘法运算”。
C:整合医学能为未来带来什么改变?
F:各行各业将其最先进的知识整合起来,适应人体的整体治疗,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越分越细。就像一架飞机,纷杂的零件得以很好地整合,才能飞上蓝天。
读者来信
读报有感——学习医学发展史、认识“整合医学”的必然性
《整合医学初探》一文,本报连载6期,每期必读,读后甚感学医近50载,对“医学”概念知之甚少。
文章以哲学理论观点,辩证地阐述了从早期的西方医学和祖国医学到现代医学的发展史。在人类不断向前发展进步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无数次成功与失败的考验,不断总结包括与自身生命和健康相关的现象,逐渐将这些零散的经验积聚并传承下来。这段时期医学的发展体现了“以和为主”的特点,不断的合二为一,在中医学的理论里更渗透着“天人合一”的整体概念。由于中西方哲学本源的差异,西洋医学更加强调就事论事、实证测量,注重从微观定性定量,与原始中医的总体把握、系统平衡互为区别,形成世界医学的“双璧”。
今年,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基本覆盖全国,受益人群达到97%以上,农村缺医少药现象明显得到改善,但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和医疗资源仍存在很大差别。近年来,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在毕业前的一年时间里,由于忙于准备考研复习,选择就业单位,未能认真完成临床实习学业(当然这里面也有部分带教老师害怕出现医疗差错、害怕引起医疗纠纷,不敢放手带教等因素在内);毕业后所到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由于各种原因,历年来对新招收的大学毕业生,未能坚持一年时间的轮转学习制度;或者减少轮转科室,缩短轮转时间,甚至“一科定终身”的现象仍然存在,使他们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临床知识面狭窄,不利于青年医生今后的发展和提高,也不符合培养面向基层医疗一线的全科医生要求。
中、西医各有所长,但两个医学领域历来相互藐视、相互抵触,甚至有人公然提出“中医不科学”的说法。祖国医学有着上千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经历了历代医学家不断实践、总结和发展的历程,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基础医学、中医临床医学、中药学等完整的一套中医学理论体系,为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经受了长时期的临床实践和验证。在先进医学不断发展的当今时代,“整合医学”看似逆水行舟,实为现代医疗各领域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进步的需要,更是我国医学事业向前发展的需要。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订阅《中国医学论坛报》,受益匪浅。退休后来到北京,继续订阅贵报,《中国医学论坛报》是我退休后的精神食粮,非常感谢您们所做的一切。
退休医生 淡建民
微博评论(@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消化肝病周刊)
绝世痴飞:目前医疗就诊体制与程序最大的问题是效率低下,多学科联合运作机制不完善,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成为医患矛盾产生的隐患之一。
感染科小超人: 这是一方面,还有就是患者在医院就诊,检查、交费、取报告等环节过多,非常繁琐,看一个病往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IT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改变目前的现状,减少不必要的程序,提高效率,使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部分程序可实现一站式服务,让患者真正享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艽荱狐殀___未成精:曾经觉得消化好简单的我真是蠢透了…鉴别诊断好难的……成天看的都不是自己科的病。
囧囧岛主: 以消化道症状首发的其他系统疾病,最考验我们的诊断思维。很多病人吃不下饭才觉得自己生病了,到消化科首诊,查到最后事实上非消化系统原发疾病。
slurryfish: 毕业后快8年才真正进入这个专业,曾经参加过北大张树基大夫的查房,张大夫反复说过,消化是一个“杂家”。虽然消化专业一直向着“专家”的方向发展,但很多“杂”的东西不能放弃。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