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

贾连顺:OPLL外科干预

作者: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 贾连顺 来源:中华外科杂志 日期:2012-07-05
导读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是一种后纵韧带内异位骨化的病理现象。更多的研究证明,椎管成形术能增加脊柱稳定性,防止颈椎后凸畸形发生,但是否能控制后纵韧带骨化灶的发展尚有争论。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是一种后纵韧带内异位骨化的病理现象。当骨化韧带物压迫脊髓并出现症状和体征时,称之为颈椎后韧带骨化症。但外科治疗方法和技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颈椎OPLL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OPLL由于病理变化及其演变过程特征,提示并非都必须进行手术治疗,相当多数OPLL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对于OPLL发生率的报道差别亦较大,有作者的研究认为在颈椎脊髓病中有25%以上合并OPLL;我们统计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共7719例颈椎疾病的情况发现,其中颈椎OPLL为682例,占8.83%。因此,认真研究、观察颈椎OPLL诊断与治疗问题很有必要。

  OPLL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病理演变过程。3层后纵韧带从基层开始不同程度出现斑点状骨化灶,多起始于邻近骨膜组织处韧带的矿化及软骨增生,软骨增生形成岛状病灶并逐渐成骨。整个后纵韧带的骨化过程并不同步进行,椎体后方韧带骨化进展较快,而椎间盘处韧带的骨化进展较慢。因此,非骨化区的椎间盘处代偿性活动增强,并造成节段性不稳。一旦受到轻度外力,力量多集中于骨化区上下两端与非骨化区邻近的节段,容易使该椎节和颈髓受损。有研究发现,有一种OPLL发生较晚且较长时间处于钙化阶段,而不能完成骨化。这种病理变化的早期表现为后纵韧带肥厚,有时后纵韧带内有点状或斑片状钙化,常由椎体后缘向邻近椎间隙水平发展,但在早期普通放射学检查中不易发现,常通过CT扫描确定,并将其称之演化型OPLL。演化型OPLL的发病年龄较典型的OPLL晚10余年。如果这种骨化状态始终仅限于后纵韧带原始厚度,对脊髓压迫几乎不会发生,也不会导致临床发病。

  OPLL如果已经发生骨化并不断增厚占据椎管缓冲间隙,又超过脊髓遭受挤压避让极限,就会对脊髓或神经根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或压迫,并表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即为后纵韧带骨化症。骨化程度比较成熟者,5~10年也可能不会进展,骨化物始终保持一定厚度,与脊髓保持相对平衡状态。在椎间盘水平处韧带的骨化可较晚出现或不发生骨化,由纤维性软骨组织所取代,长期不再变化,临床也不会发病。因此,OPLL未必一定造成临床上的后纵韧带骨化症。

  脊髓对来自外界刺激或压迫的反应有很大差异,脊髓对慢性压迫的耐受性,远较急性压迫的耐受性要大。故有时尽管OPLL造成椎管严重狭窄,并引起脊髓变形,甚至超过椎管矢径的1/2以上,在临床上相当多的病例仅有局部症状而无明显神经症状,仅仅在体检时被发现。

  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临床发病因素

  如果颈椎OPLL仅仅沿着韧带解剖纵轴发展,通常不引起椎管前后径的减小,与发生脊髓压迫和加重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如果颈椎间盘突出与OPLL伴发,在骨化物压迫脊髓的基础上,椎间盘变性突出加重了脊髓受压,超越脊髓耐受压迫极限,而导致临床发病;如果有发育性椎管狭窄,其缓冲间隙减小或消失,在同样体积骨化块压迫下,比正常椎管者更容易发生后纵韧带骨化症,这是临床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动力性因素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韧带骨化块进展与椎间盘异常应力分布密切相关,骨化块进展通常发生在后纵韧带拉伸作用下的椎间盘后区。在骨化形成的过程中,非骨化部位出现的不稳定性更加明显,而这种不稳定因素很可能造成脊髓损害。另外,颈椎伸屈运动范围影响脊髓受压程度,伸屈活动范围较小者,虽然椎管狭窄严重,却不易引起脊髓压迫症状;相反,颈椎活动范围较大者,虽然轻度椎管狭窄,却可容易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动力性因素对脊髓压迫症的发生和恶化有重要意义。

  创伤也是一个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重要临床发病因素,并被多数作者肯定,尤其除连续型OPLL之外的混合型及节段型OPLL发病危险性大为增加;考虑是因为其椎间盘后缘的韧带并未骨化,容易遭致外伤出现椎间盘损伤,其破裂的髓核和纤维环突出椎管,引起脊髓损害。

  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外科手术适应证

  颈椎OPLL的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对其治疗方法和手术时机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无症状OPLL可以存在很长时间而无任何神经症状和体征,随着韧带骨化灶的不断生长,只有临床发病并出现脊髓压迫症,才应该手术治疗。颈椎OPLL的发病缓慢,从出现症状到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历时较长。年轻患者预后好,因此建议对出现脊髓压迫症的患者早期行外科减压,主要原因是病变节段融合后,对抑制骨化的继续发展有益。老年(70岁以上)患者中,没有或仅出现轻度脊髓压迫症的,采用非手术治疗,可获得长期满意生活质量;中度脊髓压迫者,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的效果;重度脊髓压迫者,最终生活质量均差,即使手术治疗,其很难明显改善。

  通常认为OPLL只沿着韧带长轴方向发展,与脊髓压迫症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因此,不应将颈椎OPLL患者与已经造成脊髓压迫症的患者等同起来。在椎管前后矢径9.0~9.2 mm时,脊髓压迫才会发生。因此,有临床经验的外科医生,对颈椎后纵韧带出现骨化者,并不应该采取积极外科干预态度,应该在连续追踪观察作出决定。

  椎管狭窄率大于40%者,症状及体征大多较为严重,常表现为四肢肌力明显减退,行走困难甚至瘫痪,且多有明显的锥体束症状。狭窄率小于30%者,表现相对较轻,大多数日常生活能自理。由于下肢肌张力增高和肌力减退,此类患者极易跌倒受伤,造成颈椎脊髓损伤,使病情骤然加重。狭窄率30%~40%者,临床表现基本上介于两者之间,但椎管狭窄率与脊髓压迫并非绝对平行。

  老年患者外伤后发病者手术疗效较差,可能由于多次发作、病情不断加重,以致脊髓病变已发生不可逆改变所致。而外伤性诱发发病者,因为受骨化物压迫,如再受外伤势必容易导致不可逆变化,因此强调早期手术的必要性。

  四、正确选择手术治疗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之一

  无症状的OPLL应首先采取观察的态度,要经过6~12个月甚至数年的连续观察,而不应采用积极的态度施行外科干预;尤其对于老年人,更不宜随意确定手术治疗。在观察的过程中,若患者有加重趋势出现局部和神经症状再考虑手术治疗。影像学上若骨化灶明显且伴颈椎管狭窄,轻微外伤或颈椎大范围活动即可引起脊髓损伤;非骨化间隙有明显椎间盘突出也是压迫脊髓的主要因素之一。

  OPLL并非都对脊髓有压迫作用。非骨化节段的椎间盘,由于无椎体间骨化物连接,容易退变并形成不稳定,尤其是混合型和节段型间隙,常常是危险因素而需要切除减压和稳定。因此,选择前路手术是直接切除致压物最理想的术式。从理论上讲,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均应施行颈椎前路手术,直接切除韧带骨化灶解除脊髓压迫;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对于多数连续型OPLL,不得不选择后路手术。对于C3以下节段性局灶性OPLL、骨化灶厚度<5 mm、椎管狭窄率<45%的患者,前路手术较安全;对于局部非骨化节段椎间盘变性突出、1~2个节段的OPLL,前路减压加植骨融合为首选。

  半椎板切除术操作简单,是通过将椎节一侧的椎板切除达到减压目的的术式,其对椎节的稳定性影响较小,但椎管扩大范围有限。全椎板切除术或椎板切开椎管扩大成形减压的术式简便,已经广泛应用,但有许多弊端。有研究示约30%的骨化灶有不同程度发展、颈椎后凸畸形达到43%;但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术式更适用于为前入路直接切除致压物之准备。为避免全椎板切除术的缺点,出现了椎管成形术;该术式在彻底减压的同时,恢复颈椎的后部结构,重建颈椎的稳定性,减少并发症。更多的研究证明,椎管成形术能增加脊柱稳定性,防止颈椎后凸畸形发生,但是否能控制后纵韧带骨化灶的发展尚有争论。

(本文刊载于《中华外科杂志》20124月第50卷第7期第587589页)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