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严重脊柱畸形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后内固定棒断裂的原因及处理策略的选择。方法:对2003年06月至2011年06月进行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后随访过程中发现内固定棒断裂且临床资料完整的7例脊柱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例,女3例。
目的:探讨严重脊柱畸形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后内固定棒断裂的原因及处理策略的选择。
方法:对2003年06月至2011年06月进行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后随访过程中发现内固定棒断裂且临床资料完整的7例脊柱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例,女3例。初次手术时年龄15-38岁,平均24.4岁。术前侧凸Cobb角17~81°,平均52.2°;后凸Cobb角60~113°,平均81°;冠状面上C7铅垂线距骶骨中线距离为0.1~2.4cm,平均0.4cm;矢状面上C7铅垂线距骶骨后上缘距离为0.3cm~9.1cm,平均3.7cm。
结果:内固定棒断裂时间为术后6~53月,平均23.4月;其中4例为术后1年半以内,3例在术后1年半或更远。6例(75.7%)患者断棒水平与切除椎体水平一致。可能的断棒原因:(1)外伤史(2例);(2)基础病变导致摇摆步态(1例);(3)人为残留后凸单棒内固定(1例);(4)残留后凸合并前柱缺损(1例);(5)残留后凸合并钛网移位(1例);(6)前柱缺损合并内固定不稳定(1例)。根据每例患者内固定棒断裂的原因不同,6例患者进行了个体化的翻修手术如前路补充融合内固定等。翻修手术无神经损伤、大出血、切口感染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侧凸Cobb角4~32°,平均15.3°;后凸Cobb角8~34°,平均23.3°;冠状面上C7铅垂线距骶骨中线距离为0~1.1cm,平均0.8cm;矢状面上C7铅垂线距骶骨后上缘距离为0.9cm~5.8cm,平均2.8cm。随访10~20月,平均16月。末次随访X线片证实植骨融合良好,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无明显矫正丢失及失代偿现象。
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后内固定棒断裂断棒多发生于1年半之内,断裂水平大多于切除椎体节段一致。外伤史、摇摆步态、残留后凸畸形、前柱缺损明显、钛网移位、内固定不稳定等可能增加了固定棒断裂的风险。正确选择合适的前路补充融合翻修方案可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选自第四届中国国际腰椎金宝搏版本 术会议汇编摘要P100)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