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和8日,本报E7版连续刊出了转化医学专题“概念篇”和“成果篇”。今年春节前后,本报记者兵分两路,走访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近十家转化医学中心,分享了中心负责人对转化医学的认知与思考,也让转化医学从一个概念上升为一种具体可行的操作模式。希望您也能从这些转化医学先行者的感悟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3月1日和8日,本报E7版连续刊出了转化医学专题“概念篇”和“成果篇”。今年春节前后,本报记者兵分两路,走访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近十家转化医学中心,分享了中心负责人对转化医学的认知与思考,也让转化医学从一个概念上升为一种具体可行的操作模式。希望您也能从这些转化医学先行者的感悟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转化医学,不只是“新瓶装旧酒”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实验中心主任、同济长海转化医学联合研究中心负责人之一的刘善荣教授指出,转化医学虽然被许多人视为“新瓶装旧酒”,但是它的提出确实非常必要。转化医学是对既往“产学研一体化”等类似概念的规范与梳理,并从理论层面对于如何将科研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因此转化医学不只是“装旧酒”的“新瓶”。转化医学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科研成果能否真正转化为临床应用,科研设计是否具有临床意义,有无临床应用的可能性,这种关注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实验设计和过程,并对论文投稿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转化医学研究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使科研工作者(含临床医生)投入更多时间来思考研究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前景,更愿意聚焦于一些棘手的临床难题,从而造福于患者。
各司其职、沟通协作,用同一种语言对话
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青藤转化医学中心负责人刘兵研究员和刘毅博士认为,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者是从事转化医学的主体,两者分工不同、职能各异。临床医生的优势在于对临床资源的把握,而基础研究者的优势在于对科研方法和技术的熟练运用。转化医学的起点是凝炼临床问题,所以对于每一位临床医生而言,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转化医学的最大支持,如此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与基础研究者的协作来合力解决。
转化医学的优势在于,将此前科研的“单兵作战”模式转变为“团队作战”,强调临床医生与基础研究者进行积极互动,而反复、持续的沟通交流是互动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沟通交流是双向的,即临床医生提出临床问题并与基础研究者进行探讨,通过临床数据来验证解决方案的可靠性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建议,而基础研究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根据临床数据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下一步研究方向或研究策略。
然而,由于基础与临床工作者的学习和工作背景大不相同,两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并不能保证有效、顺畅,因此转化医学的提出使两者有机会用同一种语言进行对话,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团队协作。
探寻合作模式,让转化医学变得“触手可及”
作为“同济—长征转化医学联合研究中心”日常事务的管理者,韩焕兴教授思考了许多让转化医学变得更切实可行、更“亲民”的方式。例如设立一个由7~8名技术精干的基础研究者组成的智囊团,为临床医生提供科研思路,并帮助其完成分子生物学、免疫病理和细胞生化等方面的具体技术工作。此外,韩教授还注意到,临床医生作为研究生导师,常常因工作忙碌而无法手把手指导医学生,所以他设想在临床导师指明研究方向之后,让科研团队参与学生培养,帮助其完善科研思路,传授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并在研究过程中加以辅助。如此一来,临床医生、基础研究者和医学生就在转化医学编织的网中紧密相连,相互协助、共同努力。
培养转化医学人才:以“临床医学科学家”为目标
南京军区总医院肾脏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简称“中心”)刘志红院士指出,转化医学旨在满足临床需求,而身处一线的临床医生最能强烈意识到需求所在。单凭优秀的临床医生是不够的,转化医学需要临床医学科学家(physician-scientist)。临床医学科学家首先是勤于实践、医术精湛的临床医生,同时还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临床与基础研究在思维模式上的不同之处,如此才能在看似平凡的临床工作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并找到准确的基础研究方法加以解决。此外,他们还须具备寻找合适合作伙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还需具备与基础研究人员,甚至企业、政府对话的能力。
临床医学科学家强调临床与基础相结合,刘院士数十年如一日白天看病、晚上做科研的经历就是对临床医学科学家的最好诠释。在转化医学提出之前,其实刘院士已经在不自觉地从事转化医学,但她认为,转化医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将这种不自觉被动的职业行为转变为自觉主动的发展追求,并将转化医学从个体实践变成一个系统化的、科学的医学发展模式,从而推动学科发展。
为了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中心”每周都会组织期刊俱乐部(journal club)活动来学习最前沿的基础研究资讯,并通过疑难病例讨论来训练临床思维和凝炼临床问题的能力。部分对科研有进一步需求的临床医生和医学生还能从实验室会议(lab meeting)的研究进度汇报中得到科学研究的启示。
感悟转化医学:创新管理、应对挑战、自我实现
管理创新、制度支持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转化医学研究所负责人江忠仪教授和王伟教授认为,转化医学是科技理念与科技管理手段的创新。转化医学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涉及发现问题、建立研究体系,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用措施,直至最终转化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度的诸多过程,这对管理者提出了较高要求:既要拥有转化医学的理念、知识和能力,又要具备洞悉医学发展的全局观念和战略部署,如此才能提高转化医学的效率。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尝试,旨在促进临床医生积极投身科研,并从中获益。如设立“科研工作日”制度,允许获得国家级课题的临床医生每年有20%的带薪工作时间用于科研,同时在个人和科室考评体系中更注重对科研能力的考量,并组织各类学术沙龙,让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者有机会面对面沟通交流。
明确挑战、理性应对转化医学方兴未艾,但挑战在所难免。江教授认为,挑战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如何评价什么样的研究属于转化研究?建议从临床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需求出发,来判断研究的领域、方向等能否满足上述需求或促进新器械、新药物的产生。二是转化研究项目由谁执行?如何评价?建议依据实用价值综合考虑,而不是仅参考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影响因子,因为转化医学的主战场在医院,临床医生无疑是从事转化医学的主力军。
治病救人、自我实现 患者从转化医学中的获益显而易见,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转化医学的价值更多在于精神层面。转化医学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让新技术和新成果真正惠及患者,从而实现临床医生治病救人的愿望。与此同时,江教授和王教授也期待着有朝一日建立更完善的体制,将转化医学中的专利等成果更多地纳入人才评价体系,让临床医生在精神层面之外也能从转化医学中获益。
发展转化医学:传承历史、明确方向、积极合作
据协和转化医学中心负责人之一的于学忠教授介绍,北京协和医院具有悠久的转化医学研究历史,在建院之初就是中国转化医学研究的摇篮,并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既往优势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学术委员会研究及院科主任讨论,确定了以下转化医学主要研究方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干细胞再生修复治疗,胰腺癌临床特征及分子机理的整合性研究,HIV/AIDS研究,慢性代谢性疾病研究,风湿免疫疾病研究,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过敏原医院制剂向过敏原体内诊断与治疗制剂新药的转化研究。
此外,协和转化医学中心自成立以来,建立了灵活机制以引进高端人才,还积极推进与国内外转化医学研究项目的合作交流,并在去年5月成功举办了第四届转化医学研究国际论坛。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