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大鼠,猪和猴子为模型的实验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挽救视力的基因疗法。如果被证明对人类安全有效,该技术可以为诸如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等常见疾病的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更持久的治疗选择,并且它有可能替代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患者的缺陷基因。
在以大鼠,猪和猴子为模型的实验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挽救视力的基因疗法。如果被证明对人类安全有效,该技术可以为诸如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等常见疾病的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更持久的治疗选择,并且它有可能替代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患者的缺陷基因。
这种新方法发表在最近的《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上。该方法使用一根小针将无害的,基因工程化的病毒颗粒注射到眼白与眼睛血管层之间的空间(称为脉络膜上腔)。从那里,病毒可以将治疗基因传递到视网膜细胞。
尽管目前仅在动物身上进行过测试,但新的脉络膜上腔注射技术的侵入性较小,因为它不涉及视网膜的分离,并且理论上可以在门诊进行,这标志着新的治疗视力的基因疗法的问世。
据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称,视网膜黄斑变性是导致50岁以上人群不可逆和致残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估计有一千万美国人患有该疾病。异常血管在视网膜下方生长,并将视力不佳的液体渗入眼内。异常血管的生长和渗漏是由称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细胞信号过量产生引起的。
目前,眼科专家可以通过向眼内注射阻断VEGF的蛋白质来预防视力丧失,但是这些治疗方法的维持时间有限,因此患者必须每四到六周返回诊所一次,以进行更多注射以维持视力。错过治疗可能会使异常血管生长,进而导致视力下降。Campochiaro说:“我们发现,重复治疗虽然有效,但对患者来说却难以跟上,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会渐渐失去视力。”
然而,基因疗法可以将视网膜中的每个细胞永久性地产生抗VEGF蛋白,从而无需重复注射即可连续保持视力。
为了测试脉络膜上注射技术是否可以有效地向视网膜提供基因疗法,研究人员首先想跟踪该技术是否可以使病毒到达眼后部。研究人员向10只大鼠的眼睛注射了无害形式的腺相关病毒,这些病毒经过修饰,可以将荧光标记物带入眼的脉络膜上腔。他们使用高功率显微镜追踪,发现一周后病毒已经到达整个视网膜。
接下来,研究人员研究了这种病毒是否可以提供有用的基因。他们将抗VEGF基因加载到他们的改良病毒中,然后将其注射到40只大鼠的脉络膜上腔中,这些大鼠被诱导发展为人性黄斑变性。为了进行比较,他们在另外40只大鼠中进行了常规的视网膜下注射。
研究人员发现脉络膜上注射技术的效果与传统的视网膜下方法一样好,并且在递送视力保护性抗VEGF蛋白方面同样有效且持久。通过还在猪和恒河猴中进行这些实验,研究人员证实,脉络膜上方的递送方法适用于尺寸较大的动物,其眼睛更接近人眼。所有结果都相似。
尽管这种基因疗法很有希望,但Campochiaro指出,对于以前接受过类似实验的人们来说,这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可能会阻止病毒。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